课程过半,接下来的后半部分,我们会更多的着眼于“实操”,怎么安排孩子的时间更合理?用什么样的方式调动娃的内驱力?
两个小问题:
1:你觉得你的孩子有内驱力吗?
2: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调动孩子的内驱力呢?
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调动孩子的内驱力呢?
兴趣,乐趣,吸引人,好奇心,成就感……这是目前我们提到的“内驱力”的关键词。
一些“别人的外在行为”是有可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的。
同样的,孩子的内驱力,也有可能被一些外在的行为和做法,挫伤,甚至是磨灭。
你对孩子内驱力的建立起到的,是正向作用?还是反向作用?如果是反向的话,是1、2哪种原因呢?
怎么把正确的方法用对用好?给大家一个好方法:复盘。
刚才我们想到的“正确的方法”是如何跟内驱力关键词相对应而产生作用的呢?
内驱力的来源,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掌控感
哪怕孩子清楚是你们故意配合他的,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得到的掌控感,也足以填满孩子的爱之杯——你们愿意配合被他掌控被她指挥,愿意陪他玩,让他感受到了爱。
有掌控感,就能填满爱之杯,就能让孩子更好的配合。
怎么样让孩子有掌控感?让他认为:这事儿有意思,而且我能搞定。
掌控感的三层:
1、能参与
2、有选择权
3、独立承担后果
第一层:可参与
时间表和惯例表的差别就在于此
1、孩子的事儿——全程参与(并拥有决策权——这个后面第二层细讲)
2、家庭的事儿——至少拥有知情权、参与讨论和提出建议的权利
3、父母的事儿——不关孩子的事儿,孩子可以(并非一定)享有知情权
对于第一类事情,你愿意让孩子全程参与并决策吗?
今天我们探讨的,其实是第一件事儿的范畴:孩子的事儿。
掌控感第二层:拥有选择权。
选择权和决策权,中间有着细微的差别:选择可以由父母来提供。
掌控感第三层:独立承担责任
孩子的时间安排,是孩子的事儿,他绝对有权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有权掌控。
今天的内容总结:
第一部分:我们分析了孩子内驱力的关键词:兴趣、有趣、好玩、成就感……并总结了平时我们用的比较有效的工具:鼓励、示范、把事情变得好玩……(知道做不到的部分,可以通过复盘来刻意练习)
第二部分:重点讨论了“掌控感”这个内驱力的来源,分析了不同的事情中孩子参与的程度,讲了一个熊家的游戏案例,回顾了惯例表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