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棋王》阿城
因为受人推荐,在图书馆找了很久才找到,却觉得很值得。
物质匮乏的时候,精神的寄托尤为重要。
无论是拾荒老者的棋法说教、众知青煮蛇肉的场景还是王一生一人对九局的情景描绘,都让人津津有味。结尾处的留白更让人意犹未尽,话不说满只说三分,自有其道理。
平心而论,因为涉世未深,自己并不能真切地体会人世百态,自然理解不够深刻,却不妨碍对其的喜欢。
在我看来,无论是“寻根文学”还是“客观冷峻的小说”,读一本书最重要的不是那些文学作品归类,而应该是感触。读者只有有感觉,才会有思考,进而吸取属于个人精神层次的东西。抛开其他文评要素,起码在这一点上,阿城无疑是成功的。
文章很短,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繁文缛节却惜才爱才的“脚卵”倪斌,重义气家道中落的“我”,贫苦聪慧的“棋呆子”棋王王一天,慷慨热情的画家以及共甘苦的农场伙伴。每个人的性格都有缺陷,来自家庭也取于社会大环境。
那是一个极具饥饿感的时代,有钱也买不了油,却也是具有温情的时代,尤其是热血青年之间,少了当今社会的几许冷漠。
棋道究竟是什么?是老者所说的“以柔化盛”“为棋不为生”“棋是养性,生会坏性”,也是王一生所讲的“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想的净是锦上添花,叫书给害了”,亦是棋赛冠军所说“汇道禅于一炉,气贯阴阳”。
年少无知,只知如此,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需要时间去琢磨。
众人皆知,棋道即是人道。
虽然“棋盘就这么大,无非是道同势不同”,却极少人可明究竟何为棋道,毕竟人生这回棋“子不全摆上,没法下”。
我肤浅至极,不懂那么多,只记得小时候爸爸和我下棋之时,我老输,他总会笑着说:“丫头,心太急容易急功近利,输的快。”
那时我小,不懂,全当他故弄玄虚,而今也算经过一些事,对自己多了几分了解,倒明白是自己狂妄了。
犹记得,我打小最喜“车”,所向披靡,自有横扫千军的气势。爸爸最钟意于一次只能走一步的“兵”和“卒”,我却很少胜过。
我想,我的“势”也是不够的吧。
等寒假回家,也该再和爸爸下盘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