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出差在深圳。现在是早上,我躲在冷气很足的咖啡馆里吃早餐。窗外是被林立的高楼切成的不规则形状的天空,能见度非常好,到处都是深深浅浅的绿色,非常干净。算起来出差到这边已经一周多了,老实说,躲在有冷气的地方(房间里或者车里),与粘腻的热空气保持距离的话,我还是非常喜欢这座城市的。
昨天我读完了一本书,名叫《认知盈余》,其实如果说只是“读”的话,本来在上周已经结束了,但是我的习惯是一定要把读过的书用思维导图画出读书笔记来,这花了我一些时间,之前怎样画结构都觉得哪里不太对,直到昨天终于理出了自己还算比较满意的结构。
我尝试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这本书大概讲了这样一个主题:
在这个时代,人们有大量的业余时间(地球上受教育的人累积起来,每年超过一万亿小时),这些时间是资源,如果被合理组织起来,就能做许多伟大的事情。
因为人本身有分享、创造的个人动机,和联系他人、慷慨帮助他人的社会动机,加上现在的社会化工具使信息传递、同类人联系起来的成本大大降低了,所以让“业余时间创造社会价值”成为了一种可能,这就是“认知盈余”。
在创造认知盈余时,驱动个人和组织的不是金钱,而是热爱。至于怎么利用认知盈余,作者给了一些建议和案例,但是这是一个大宝库,尚有许多可能性等待开发。
认知盈余是通过群体的力量创造价值甚至改变世界,这对现在的我来说是个太飘渺的概念,所以在这里我不想谈怎样利用认知盈余。但是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启发:关于在认知盈余时代,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如你我这般的普通人——在朝九晚九的工作环境下,能做哪些事情让自己尽量获得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自由?
❶ 与自己和解,承认“并没有真正有趣的工作”
昨天跟一个多年不见的好友微信聊天,他毕业之后从北京回到家乡(中国南方的一个三线城市),现在接管了父母的小公司。这是他毕业之后的第二份工作,目前来看也可能是一生中的最后一份工作。他说,真羡慕我,可以去不同的公司体验很多有趣的工作,不像他,可能永远都要这样下去,他感觉非常无聊。
我无法设身处地理解他的“无聊”,然而我很希望他明白,哪里有真正有趣的工作?如果不能主动发觉生活的乐趣,即使换一种处境,该苦闷的仍然苦闷,该无聊的依旧无聊。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工作只是养家糊口的“生活所迫”,或者是为了获得社会中“正常人”的标签不得不选择的一种手段而已。
所以,接受这个现实吧,并没有什么有趣的工作。任何工作都会存在得心应手时的“无聊”和面对挑战时的“压力山大”,而且工作本来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你可能在其中发现乐趣,但是它本身并不有趣。
❷ 培养自己的爱好,找到同类
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自由,从来不来自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东西,而是来自自己内心对某种追求的真正热爱和信念。这份热爱和信念凝聚而成的力量将会支撑你,让你获得除了工作者之外的另一重身份,即使工作再无聊、压力再大,即使你身边的人都不理解你、背叛你、与你为敌,因为这力量的存在,你就仍然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对生活失望过,觉得一事无成,没有方向。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孤独:街道是那么的热闹,但是好像跟自己隔着一层透明的玻璃,你就是无法融入其中,热闹是别人的,而你什么都没有。
这是我刚刚到北京那一年的感觉。当时带我走出低谷的,就是我开始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我会每天都花更多的时间跟我的爱好在一起,过程辛苦却乐此不疲。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网络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并影响了更多的人。现在想来,我们当时做的事情就是一种“认知盈余”吧。
❸ 从此时此刻起,发觉属于你的力量
一定有一种力量,支持你与这世界温柔对抗。一旦你发觉了这种力量,会有这样的感觉:
•即使做这件事不能直接获得报酬,你也愿意坚持下去,因为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报酬;
•你愿意与更多的人分享,并因此找到自己的“同类”;
•获得组织中的影响力,甚至可能改变世界;
•忠于自己的内心,获得真正的“自由”。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这种力量,可以尝试通过以下的方法:
•回忆孩童时代的记忆,当时最让你感兴趣的是什么;
•来自身边的人,一定有一个人让你想变得如他一样优秀;
•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一次,抛弃过去的坚持;
•不管怎么说,先试着做一下你感兴趣的事情,就算不合适也能早些知道不合适。
最后想说一些最近内心的感受。
生而为人,已经有很多身不由己。
与理解自己的人在一起,不拐弯抹角说话也不必揣测别人复杂的心思,此一大幸;
不善交际时就能躲起来,在空调房里读书写字,此二大幸;
讲故事给听得懂的人听,此三大幸;
有人不懂你的坚持,却支持你的坚持,此四大幸。
作者:张延硕(微信公众号:kamiyass)。微信公众号回复“认知盈余”可以获取《认知盈余》高清思维导图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