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池. 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 (Kindle 位置 525-526). 人民卫生出版社. Kindle 版本.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儒,释,道三种主要文化对民众的心理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有很多地方可以在心理咨询中进行借鉴。
儒家
仁者爱人。来咨询室的人有不同的苦恼,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人们呼唤的就是一个字,爱。每个人都在以各种方式想要得到爱,渴求爱。由于渴求爱的需求组合的不同和优先级别的差异,就产生了不同的人格障碍,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等等。
礼之用,和为贵。有些来访者的问题就表现在一个种各样的方式,突破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界限,扰乱和咨询师的关系,这也是他们生活中问题的所在。咨询师必须严格遵守咨询的设置,把握好和来访者的边界。这本身对来访者就有积极的。
我以前在进行一个咨询的时候,来访者有意愿让我在咨询之外跟他进行沟通,本来应该拒绝的,但是我当时没有多想,后来也发现这确实是问题的所在。
此外,咨询师首先考虑的是不是怎样去帮助来访者,而是怎样做才能避免对来访者的伤害,来访者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伤痕累累,非常容易再次受到伤害,而且在咨询开始的时候特别有理想化的期待,有急于求成的一种心态。所以咨询师首先要调整这种心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避免造成新的伤害。
我在好多次咨询都已经感受到来访者这种急于求成的状态,就好像一次咨询就能够解决他的所有问题似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好,他就会认为咨询师只是躲避自己的问题,并没有给出真正答案的实力,而没有认识到心理咨询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实际上让来访者感觉到有一种全新的体验,和一个陌生人和睦相处了一个小时,一点儿伤害的感觉都没有感觉到这对来访者就是很大的帮助了。求助者急切的想听到咨询者的意见,咨询师还没有想到该怎样做的时候,也要毫不慌乱地用真诚的态度表达,对不起,其实我也没想好该怎么办,咱俩一块探讨,我想我们一定有办法。咨询师提供的帮助是不同层次的帮助解决问题,是一种帮助,倾听来访者的痛苦,也是一种帮助。
中庸
过犹不及,要帮助来访者调节自己的情绪,这里讲了一个例子,一个有洁癖的中年女士,在五个孩子中排行老三,一生勤奋努力,才得到了一点父爱。她也理解父亲的不容易,但是父亲去世以后就有了洁癖,经过心理咨询师以后,发现她的潜意识里面对父亲有着强烈的不满,她对此也表示认同。心理咨询师,让她对角色扮演中的父亲说几句话的时候,她却说不出这种愤怒和不满的情绪。
这位女士很明显是压抑了自己的强烈的愤怒和不满的情绪,强大的超我和父亲去世的悲哀,让她难以表达这种愤怒,这时候就要引导她,先把愤怒表达出来。
这种引导方式我觉得也很不错。摘录如下:
你凭什么孝顺他呀?你的愤怒呢?他怎么能对你这么不好?难道他不是你的亲生父亲吗?你可以指责他,你作为一个孩子都能对孩子好,他这个父亲又是怎么当的?大声的说,你觉得这个父亲做得怎么样?
这时候来访者小声地无力地说,你怎么能这样做父亲?
咨询师继续引导,说你知道你是坏爸爸吗?我从小就觉得你很坏,你是坏爸爸!
来访者继续跟着小声说,但是语气比较坚定的说,我从小就觉得你很坏。咨询师继续引导,说,大声的说,我恨你!
当来访者表达了这些埋在深心底的真情实感以后,才能够整合在意识上对父亲的宽容和理解,达到情感情绪和认同上的中庸中和的境界,才可能表达出对父亲的孝顺和爱。
道家
内在和谐
这里有一个例子也是非常常见的,讲得也很不错。
来访者有一个和年龄相仿的表妹,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关系特别好,可是这个表妹却给她带来了无尽的苦恼,从懂事开始,大人就把她俩在各个方面进行比较,从小表妹就比她各个方面要好一些。工作以后,这种比较还是在延续。久而久之,表妹逐渐演变成了他做事的一个标尺,无论做一个什么事情,他自然而然地跟表妹相比,比较的结果无一例外的就是他不如表面,于是变得特别没有信心,特别没有希望,不愿意生活在表面的阴影下,来到了心理咨询。
首先假设一个情况:我问问你,如果你妈妈你的表妹,还有周围的同学都夸你很优秀,人员也很好,你的那种困惑会解除吗?来访者说会稍微减少一点点,但是潜意识里还会比较,即使表妹自己都这么说,我觉得我还是不如她,因为长时间别人对表妹和我的比较,我就会。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不如她。
然后举一个事例来共情。有那么一类人,每天做什么事儿,学习也好,工作也好,一群求别人的表扬赞许鼓励为目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人每天要做的事情和他发自内心要干的事情,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这样的话他的烦扰紧张焦虑就增加了,比如说他要喝一杯茶,自己爱喝的是花茶,但他知道你爱喝苦丁茶,于是他就找苦丁茶来给你喝也给自己喝,这样一来心里面就有一种不满,忙活了半天,大家都喝到了爱喝的茶,就他自己喝的不是想喝的茶,这时候心里就特别烦,是不是这种感觉?来访者马上肯定说就是这样的感觉,并且想换到另外一个城市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受任何人的约束。
咨询师进行进一步的澄清,你应该看到这一层,就是想办法不要以别人的鼓励和夸奖作为自己行为的目的,才能够真正摆脱跟表妹的这种竞争夸奖的关系。实际上我和我的弟弟也存在着跟父母竞争爱的关系,我也是花了很久的时间才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现在还在不断的努力摆脱。
求助者认识到这样的状态,说这样好几年了,想摆脱掉有点困难吧。现在就已经出现了阻抗。怎样去解决这个阻抗了?要把主动权还是教会求助者的手中。
咨询师这样说你也可以不改变,我完全尊重你的选择,你能不能现在做个决定,你愿意改变还是不愿意改变?
主动权交回来以后,来访者说我愿意改变,愿意做我自己,这是实话,就是我不知道怎样去做,现在已经有决心了,阻抗还在继续。
咨询师是这样说的,那你思考一下吧,我们可以做怎样的改变呢?
来访者说改变就是为自己活着吧,比较自由,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不是被谁压迫者或者是被表面的阴影笼罩着。这就相当于已经进行了一个认知偏差的纠正了。
自知者明
这一段作者也讲了一个例子,就是有一个女生恐惧死亡。
有很多事情就发生在我们一个可怕的预期当中,如果他真的成为一个现实,而且我们能接受这个现实,恐惧的程度就降低了,如果仅仅是想否定现实,反而会强化不好的感觉,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就是可以坦然面对一切发生在他眼前的现实。
我曾经的一个来访者就是这样,他不断的去否定这种被女友背叛的现实,反而强化了这样的一种恐惧。在其他的亲密关系中也不能够顺利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