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最新一期的辩题是“如果父母提出要和老伙伴一起去养老院养老,我该支持还是反对?”最后获胜的是反方,即反对和不支持送父母去养老院。
可能从中国普遍的传统道义来说,送父母去养老院就是不孝顺,是子女推脱赡养老人的责任最后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可是,这道辩题关键又在于是老人主动提出,以及是要和自己的老伙伴一起去,这种约定就好像约隔壁的王阿姨李大爷去买菜去跳广场舞一样,但是又很容易被解读成另外一种,就是父母觉得自己给孩子添了麻烦,需要一种距离来给已经成年的孩子营造舒适,比如减少照顾他们的时间,比如减少婆媳矛盾等等。
在辩论中一开始呈现的一个观点是,老人喜欢和年轻的生命在一起(比如照顾孙子),喜欢热闹闹的人间烟火气(比如今天的土豆涨价了,应季蔬菜水果开始上市了),但这个论点的落脚点却是,因为周围的老人以及大多数的老人都是这么过的。而养老院就是一个无限接近死亡的概率线,他会恐惧,想想昨天还一起嗑瓜子的张阿姨今天就不在了,死亡的恐惧会时时刻刻笼罩他们。电影《桃姐》对这一幕的解读就很深刻,每天面对着一群所谓具有腐朽之气的老头老太太,死亡离他们很近,只是一个午觉一个上厕所的时间,生命稍纵即逝。
还有张泉灵所说的,当年她采访老人群体,一直想明白年轻人所讨厌的“老人味”到底是什么,在医生没有给出解答后,她去问了一个老人“你几天洗一次澡?”老人犹豫了半天的回答却是“尽量不洗澡,因为容易摔倒,万一我在这个不经意的意外中出现了问题,我就是给儿女添麻烦,成了儿女的负担,我自己往后要怎么办。”大多数人不会知道这很多事情背后隐藏的真相,在衰老这个不可逆的过程中真的是有很多无奈的事情啊。
对这个感触很深的就是我自己的奶奶,每年过年回家都能听到她念叨,谁家谁家的老人去世了,谁家谁家的老人比她还小健健康康的也没了,她由衷恐惧着那一天的到来,因为爷爷去世她独居的缘故,她说自己睡觉不锁门,怕死在家里没人知道,作为所有儿女都在外工作成家立业的一个老人来说,这的确是一件很让人心酸又真实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不知道如果她自己提出要去住养老院的话,儿女们会不会同意,但是我倒是觉得如果能被很好的照顾,于她是很好的。
还有一个就是半月前看的一部电影——《一念无明》,曾志伟和余文乐饰演的一对父子,母亲晚年饱受病痛折磨,因为病痛以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弟弟远在美国,父亲不知所踪,只有她不怎么喜欢的大儿子在照顾她,她常说的话是“我痛,怎么没人来看我,我不需要别人照顾.....”对婚姻的怨念、病痛的折磨,以及生活的无力感不仅摧毁了她,同样摧毁了辛苦照顾她的大儿子。
大儿子为了不送自己的母亲去养老院,在工作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欠下外债无数,还要事事亲力亲为照顾生病的母亲,母亲如厕洗澡也都由这个儿子去完成,可是母亲并不满意,经常嚎哭咒骂,最后这个患了躁郁症的儿子杀了自己的母亲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出院后却也一直无法回归正常生活,邻居朋友疏离他,公司拒绝他,身边所有人都歧视他。整部电影中,每个人不理解每个人,每个人在每个人的世界中无限痛苦。可是他又做错了什么吗,但是也许,当初把自己的母亲送去了养老院,可能又是另外一个结局。
虽然我一度被马薇薇的催泪弹击中,认为她说的不无道理,父母因为是父母所以他们心疼子女,“真心说出的不一定是真话,那是情话啊。”但是在理论上我倒是更倾向于黄执中一点,老人老了就要更尊重他,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快乐的生活方式。
你以为每个老人都喜欢为儿女做饭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也许事实正好相反,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能让自己被需要不被抛弃为了能让晚年生活不寂寞(有存在感被注意到)为了生病了能有个人顺便照顾自己,他们的潜意识就会选择用自己的劳动去交换。人的感情具有交互作用,这不仅存在于普遍的人际关系中,亲子中无形也在沿袭这种模式,你抚养我长大我赡养你老去,你爱我很多我也会回报你更多。
总之我的观点就是,尽量沟通出一个最佳的结果,在以尊重老人意愿为前提的情况下支持他的决定。过度解读也就是进行道德绑架了,我需要他他就该留下来为我照顾一家老小吗,那是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我的责任啊。如果去了觉得不开心再回来,“我家大门常打开”,对于一个“人”本身而言,人文关怀才最重要。如果他觉得这样很好,释放天性回到老小孩的状态让他很快乐我支持他,如果他尝试了说还是愿意活在跟家庭亲情关系绑在一起的日常中我一样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