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瑜
(一)
初中二年级时,我十四岁。九年前的冬天,气候还不像现在这样反常。那时的冬天很冷,即使到了中午,稍微往地面上洒一些水,不一会儿就会结成冰块。
那个冬天,像往常一样寒冷,吃完午饭后,我和舍友们提着水壶一起去打水。刚走到水房门口,就看到地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为了防止摔倒,我们走起来格外的小心。还好,一切都顺利。水流的很快,几分钟后,我的两个暖壶已全部被水装满。走出水房门口时,我依然小心谨慎的在冰上行走着,可就在我即将走到安全地带时,忽然脚底一滑,整个身体重心不稳起来,身子往后一仰,整个人摔了个八字朝天。
就在摔倒的那一瞬间,我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不能把手里的两个暖壶摔坏,所以我下意识的用双手把两个暖壶抬了起来,幸运的是,两个暖壶迅速被我的两只手稳住了重心,赫然屹立在半空中,没有一丝破损。然而我的脑袋和后背却狠狠的被摔了下去,一时间根本无法站立,还好舍友拉了我一把,我才摇摇晃晃的站了起来。晚上睡觉时,舍友说我背上有一大片淤青。
回到宿舍后,舍友们纷纷赞扬我勇猛,她们说:“你人都摔倒了,结果暖壶还完好无损的被你紧紧握在手中,这种神奇的瞬间,还是头一次见。”她们又接着补充到:“很多人在水房门口滑倒过,但没有一个人的暖壶能幸存下来,你是头一个,而且还提着两个暖壶。”
后来想到这个场景,我也多次后怕过。倘若暖壶没有被我稳定住重心,且我还迟迟不肯扔掉手中的暖壶,那我的脸上等待的将是两壶一百摄氏度的热水……我很庆幸,在那一刻,上天保佑了我。
然而很多人都不会理解,我宁可自己被狠狠摔倒也要紧紧保护住手中的暖壶,是因为在摔下去的那一刻,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念头是“买暖壶需要花的钱”。也许你听了我这样说,会骂我幼稚,甚至会说,你连命都快没了,还要那暖壶干嘛。
可你不会理解,那个时候,钱对我来说有多么的重要,如果两个暖壶摔坏了,我就得一个星期不吃饭,用节省下来的钱买暖壶,那时,两个暖壶等同于我一个星期的饭钱。所以,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把金钱看的和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我一直都对贫穷感到畏惧,它可以摧毁很多东西,也可以腐蚀很多美好。就像生命,有时在贫穷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二)
四月份坐火车去江西游玩,对面坐的正好是一位年轻军官,无意中的一次搭讪,他给我讲述了他参与过的一次抗洪救灾活动。那是零八年,我国南方发生特大洪水,很多村庄瞬间被淹没,人们为了逃避洪水,全部爬到了自家三层高的楼顶上。
那一年,他被上级安排到安徽省的一个村庄执行群众撤离任务,所有的官兵们辛苦了整整几天后,终于把困在洪水中的群众们全部撤离了下来。
然而,就在官兵们放松警惕的一瞬间,其中被撤离到安全地带的一个人,疯狂的向自己家中的方向奔去,去寻找家里存放的十万块现金。还未跑到家门口时,顷刻间,那人的生命已被巨大的洪水吞噬掉。
那位年轻军官说,那一刻,他觉得特别难受;更多的是,面对无法被改变的观念,他始终是无能为力的。
他说:“夺掉那人生命的不是巨大的洪水,而是那等同于生命的金钱。”
贫穷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也许富人和穷人可以给出我们最好的答案。穷人用透支的身体换取大量的金钱,富人用大量的金钱换取健康的身体;穷人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存进银行,生怕弄丢自己的劳动成果;富人用大部分穷人存进银行的钱进行投资,换取更多的财富。
后来我逐渐明白,为什么我们宁可舍命也要保护住自己财产的行为。因为我们真的穷怕了,所以把钱看的和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甚至有时候会超越生命。
我也逐渐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会把钱看的和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不是因为我们穷人天生爱钱,而是因为对于穷人而言,那些富人们觉得微不足道的金钱,是穷人通过不断透支自己的生命换来的,而那些丢失的金钱等同于他们已经被透支掉的生命。
(三)
小时候,我很少能够吃到面包。那时,只要能吃上一小袋盼盼法式小面包,我就会开心很久。
有一次,小爸买了一大袋面包给我吃,我开心极了。正准备吃的时候,姐姐家的女儿来了,我便把珍贵的面包拿出来和她一起分享。她随手拿起一袋面包,只尝了一口,那黄黄的面包就被丢到了地上。
面包被丢掉的那一刻,我心里觉得特别难受。她不会知道,她连面包一起丢掉的,还有我那脆弱的尊严。为了能吃到美味的面包,我和小爸说了整整一个星期,他才答应买给我的。
长大后,我逐渐明白,那时,我的尊严只是如同一颗被踩在地下的小草。就像俞敏洪写到的:人们可以踩过你, 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 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 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
贫穷让一个人丧失的不只是物质上的生活,更多的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富足,就像尊严,在贫穷面前可以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我们不排除那些面对贫穷依然站直了腰杆的英雄们,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更多的现实却一次又一次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不得不面对。
(四)
曾经看过一个真实的记录片《人生七年》,一个导演的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家庭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家庭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纪录片里随即抽选了十四名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56岁。
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
当导演再次走进他们的生活时,各自的人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上层阶级的孩子们,无不例外地成为了社会上各个行业的精英;中层阶级的孩子们也有了自己的归宿,他们是各个岗位的老师,或者医生;而来自下层阶级的孩子们,她们现在已经是大部分孩子的爷爷奶奶,不仅幸福指数很低,而且还常常面临失业的风险。而他们的孩子们,依然在重复着他们童年时的生活。
但对我印象最深的是记录片里有一个叫做Nick的孩子,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从牛津物理系毕业后,成为了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而Nick来自下层阶级,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级的人。
马太效应讲到: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阶层常常被固定,穷人很难逾越。但Nick最终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逾越过这条鸿沟了吗?
我知道你会反驳说,Nick只是一个例外。但谁又敢保证,你不是下一个例外。每十四个小孩里,就有可能会有一个穷人家的小孩逆袭自己的人生,我们何不努力尝试一下。如果一个人早早放弃了自己,只是早早放弃了努力而已。
王宝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电影明星,朱之文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歌唱家,而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穷对人的限制,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