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孝武皇帝,西汉第五位皇帝,御宇五十又四年,征战四境,威震寰宇,一举扫除汉初对外的颓势,奠定了汉民族疆域的基础。在民间,汉武之名如雷灌耳,然而,在史书上武帝却是一个功过掺半的人物。赫赫威名不假,但其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任人唯亲、重用酷吏、迷信方士亦不假。且一将功成万骨枯,当卫青远征漠北之时,当霍去病封狼居胥之时,亦是哀嚎遍野之时;当大汉帝国在武帝的统治下声名远播之时,亦是帝国财政濒临崩溃,百姓流离,户籍锐减之时。汉武帝之功过,若有机会,另作文章述之,此时仅为写写汉武之血脉,便不喧宾夺主,汉武故事,暂且按下不表。
关于撰写此文的原因,说来其实可笑。系因为初作《琅琊榜》时,篇幅不足,便借《云中歌》援引汉宣帝故事补足之。宣帝故事既成,便索性又增补武帝其余诸子孙之事,遂自成一篇。
汉武帝于正史中有记载的儿子有六人,分别是戾太子刘据、齐怀王刘闳、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及汉昭帝刘弗陵。其中齐怀王早夭、燕王刘旦与广陵王刘胥都因为反迹分别被昭宣诏书逼死,未尝染指帝位。其余三子,或其自身,或是其子孙之中, 均有称孤道寡之人,汉武之血这成材率,可以算是很高了。本文便顺着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聊聊汉武帝这三条血脉。
圣贤之资,天不假年
汉孝昭帝刘弗陵,汉武帝幼子,是武帝与钩弋夫人所生。钩弋便是拳,钩弋夫人,便是拳夫人。武帝巡狩河间,风水师说此地有奇女,汉武帝便令人寻得一女,此女双手握拳,任谁都无法打开,汉武帝亲自动手,这个女子的两只手旋即分开,于是这位奇女便成了钩弋夫人。
任谁来看,都看得出这当然是作秀。汉武帝也未必不知道,但是他就是喜欢。钩弋夫人也很争气,怀胎十四月,给年过花甲的汉武帝生了一个儿子。汉武帝老来得子,自然开心,加之怀胎十四月这般异象,与古代圣君尧帝的传说一般,汉武帝便将钩弋夫人生子之门赐名为尧母门。
刘弗陵逐渐长大,到五六岁的时候,便比寻常孩子高大聪明(史书上于未来不凡之人多有此类记载),老皇帝很开心,直言这个小儿子像他。后元二年(公元前88年),汉武帝病危,命霍光(大将军大司马)、金日磾(jin mì dī)(车骑将军)、桑弘羊(御史大夫)、上官桀(左将军)、田千秋(臣相)为顾命大臣(一说没有田千秋),共同辅佐少主。
小弗陵终于成了皇帝,然而钩弋夫人不但没有母凭子贵,甚至提前被汉武帝赐死。欲立其子,先去其母。这一点,亦是汉武帝之薄情被人诟病最多之处。然以大局的角度来看,汉武帝安排的这顾命班子,霍光成一派,桑弘羊与上官桀成一派,金日磾为人正直,居中调节(讽刺的是,顾命大臣中的直臣金日磾却是个匈奴人),田千秋以宰相之名坐镇外朝。这是一个完美且相互制约的体系,待昭帝长大,权力便能顺利的过度到他手中。然则若是多了一个太后,无论如何站队,都可能打破这完美的平衡,如是,若两派中有一派被一网打尽,大权旁落。一方掌权既久,待昭帝成年时,能否顺利收回权力,便未可知。汉武帝的做法残忍,但思虑却不无道理。无独有偶,近两千年后,慈禧太后便联手恭亲王奕訢,打破了咸丰皇帝细心维持的平衡。在前汉历代太后都能对家国君主施加极大影响的时代,杀一人以全宗庙,于汉武帝这般雄主来说,岂有不为的道理?
只是对于钩弋夫人来说,一介芊芊弱女,以芳华之年,为了一个尚未可知的可能性,而终于香消玉殒,又如何心甘情愿呢?盗用《琅琊榜·风起长林》的一句话,钩弋之罪,罪在将来。
钩弋既死,权力本该顺利过渡,然人算终不如天,汉武帝安排居中调节的金日磾早早病逝。所以霍光与上官桀、桑弘羊之间的矛盾便愈发不可调停。终于,后者准备动手,联手燕王刘旦,上书弹劾霍光,言其罪。昭帝时年十四岁,史书云其觉其有诈,大怒言道:
大将军国家忠臣,先帝所属(嘱),敢有谮毁者,坐之。
这样一种回复,算是表明了自己将立场偏向霍光这边。上官桀等人无可趁之机,最终连同燕王刘旦都被霍光铲除。以成王败寇的史观而言,这件事未必能表明昭帝之明察秋毫,但其敏锐的政治嗅觉与行为之果决,可见一斑。然昭帝体弱,长至弱冠,便辞世而去。
昭帝时期,霍光与上官桀事事相争,于皇后之位,自然不能相让。最后两人便选择了一个折中的结果,以上官桀之孙女,霍光之外孙上官氏为后,此时上官小姑娘年仅六岁,直到昭帝去世,也只有十五岁。也因此,二十岁的昭帝并无子嗣,所以便给汉武帝的其它血脉,留下了舞台。
北方佳人,倾国倾城
昌邑王刘髆,人如其名,是个福薄之人,早于武帝身死,自然未能企及帝位。其子刘贺,承袭其昌邑王位。关于这位刘贺的故事,暂且不写,先来写写昌邑王刘髆的生母李夫人。
李夫人有个兄长李延年,是乐人出生(《汉书·倭幸传》有其传记),武帝很喜欢李延年的歌舞,某日李延年服侍皇帝时这样唱道: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听后感慨,世上焉能有这样的女子。随侍的平阳长公主(卫青之妻,卫子夫也是长公主做的媒)便连忙将李夫人推荐给武帝。于是李夫人便借此顺理成章的入宫面圣,也从此勾住了武帝的心。只是佳人薄命,李夫人不久便身患重病,武帝前往探视,李夫人只求武帝善待其兄弟,却死活不让武帝见面,汉武帝只得怏怏而去。旁人问李夫人为何惹得皇帝不开心,李夫人只是回答:“我以年轻貌美而得皇上恩宠,容颜毁坏则恩宠不在,皇上之所以思我念我,只是因为他在心目中我还是本来模样,若是让他见了我现在的容颜,必定恶心厌恶我,还谈何善待我的兄弟”。即使集万千宠爱于一生之时,仍旧有此思虑,李夫人可算是个心思极为缜密之人。然其于罹患重病之时,所思所想的,还是兄弟的荣宠安危,与皇帝的薄情。李夫人这薄命一生,又何曾真的快乐过。即便是倾国倾城,生在那个年代,又能如何?
汉武帝其人,既是最痴情的人,也是个薄情负心之人。这两点放在一个皇帝身上其实并不矛盾,因为痴情与薄情,也分何时,何地,与对谁。《汉书》中汉武帝的女人,有四人得以作传,其中陈阿胶,卫子夫位及国母而最终被废(关于卫子夫是否被废存疑,但《汉书》中有“及卫思后废后四年”记载),钩弋夫人被赐死,可说是薄情之至,唯独对李夫人,在其香消玉殒之后,仍然思念不减。齐地有方士说能通灵,在晚上设灯烛帷帐,武帝似乎看到帷帐之后,有美貌女子缓缓走来,形貌像极了李夫人。以今人之思维揣之,这大概便是皮影戏的把戏。然而汉武帝当然不懂这些,他只当作真的是李夫人活过来了,思念之心更甚,乃作诗曰:
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及至汉武帝驾崩,顾命大臣霍光,揣测圣意,以李夫人为汉武帝配食,随汉武帝陪葬茂陵。李夫人临终之作为,或许当真为她赢得了汉武帝最多的思念。只是她病危之时都不忘要死保的兄弟们,最终依然都没能善终。唉,芳香应犹在,佳人难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