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简村夜话•吾乡征文活动。】
小时候在一个小山村里长大,与发小们把庄子里山上林中,沟边坝上,田间地头到处都玩遍了,有时也聚集一起,进行“高级”一点的室内活动,比如打乒乓球。
我们的球台实在简单,搬来两条板凳摆在堂屋里,把房间的两个门片取下来平铺其上,用砖块支起竹杆作拦网,便可以开始我们的乒乓对决了。由于发小中只有我有球拍,所以,打乒乓球的活动一般在我家开展。
我们打球时轮流上场,一般一局六个球,输者下台,赢者继续“守擂”,但最终要打到比分相差两分才定输赢,比如打到五平,则要等比分到五比七才定胜负。
开始学习打乒乓球时一般只会笨手笨脚的挑、挡,打多了,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旋、削、扣、拉。慢慢地,我也成为打球“高手”了,一般不会下台,令发小们佩服不已。
我最初拥有的两个球拍,一个大,一个小,木质也不相同,那个大的不记得怎么来的,可能是用一块废弃的厚楝树板做的,拍子又大又厚,上面还有点红色的油漆印子,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那只小球拍,是有一次家里请了木匠师傅做事,我捡到一块比较大的边角余料,便与发小们商量做一个球拍,记得那时候,二伯父不知那次是到我家来串门还是经过我家,看见我们吃力地刨着做球拍的枞树板子,他也热心地帮忙刨了许久,球拍最终做出来了,虽然小小的,圆圆的,但打起球来还蛮顺手。
我的“第二代”球拍,是父母给了我几块钱,在乡里的供销社买的,是那种比起原来自制的球拍,是标准多了,虽然拍面光秃秃的,没有胶皮。
后来,我不知从哪里得到了两个有胶皮的旧球拍,一个是蓝色的正胶,没有海绵,一个是带海绵的红色胶面,只是脱了点皮,一些海绵露在外面。这副拍子,算是我所拥有的“第三代”球拍了。
记得那时乒乓球是“先锋”牌的居多,有时来家里打球的伙伴们很多,场地小,小孩子又好嬉戏打闹,常常不小心踩到落在地上的乒乓球,这时,我们便把球捡起来,仔细观察,看有没有破皮,有时裂缝难以看清,便把球放在门板上,用手板按压着滚动,如发出的声音不太正常,则断定球是破了的。如果只是把球踩得凹陷下去一块了,并没破皮,则赶忙倒来一碗开水,小心翼翼地把凹陷处没入水中烫一烫,球面便能基本恢复原状,继续使用。
农村里的人不忙的时候,无论老少,都喜欢串门,有时比我们大一轮的哥哥、叔叔们看见我们在打乒乓球,也欣然参与,跟我们这些“细伢子”较量一番,记得当时的章哥,应该十八九岁了,好几次加入了我们的比赛,他性子较急,不爱挑、削,喜欢打抽球,这种球球速快,冲劲大,还有很大的下旋力,初学打球的小伙伴一般是抵挡不住的。
难得的是,我向来严肃的父亲有一次也来与我一起打乒乓球了,他看我当时身材矮小,故意把球打得一会向左,一会向右,但我还是快速跑动,争取把球接过去。想想那时,这也算是父亲的亲子活动吧,可惜现在,父亲已到耄耋之年,估计是难以再与我在乒乒球桌上对决了。
离开家乡到省城读书时,参加工作后,我依然保持着对乒乓球的爱好,与同学、同事或是亲戚朋友在一起,也常常挥拍来几局,其运动场地,体育器材是好多了,但每每总会不经意间回想起小时候在乡村老家打球的情形,包括那简陋的球台、球拍,以及那份简单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