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清晨,和一位久未联系的朋友聊天,她说今年办了一张五年期的健身卡,可是一年快结束了,才去了两次。和很多人一样,她觉得坚持下来很难,还没形成习惯,就不了了之了。
我想很多人之所以没能就某些事情形成习惯,并不是说习惯养成本身很难,而是没有用到习惯养成的办法,更别说正确的办法。
以我今年的经验来总结,私以为要养成一个新的习惯,需要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标
拿健身来说,自己要先定个目标是什么,比如减肥,那么要明确下来,一年希望减到多少;或者增肌,要增加到多少;或者塑形,让自己拥有“模特身材”等等。
这个目标应该是明确的,最好是可以量化的。例如要增加自己的柔韧性,那么可以设定自己坐姿前驱的数值达到25以上。有量化,这么周、月、季的变化,就可以被明显的观察到。
一年的目标定了之后,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个目标分解细化,比如要增肌,像我今年,给自己定的是75KG,而年初的时候才68KG。那就需要把14G分解到半年、极度、月份,所以,定的是半年到72,再半年75,有了半年目标,再分解到季度、月份。
不过,有些事情也未必一定要有个量化的目标。比如我要增加我的柔韧性,但是增加多少,我想就随缘,我每天练习瑜伽,把每个动作做好,自然会慢慢增加,日常也都能体会出来,变化就在潜移默化中。
第二、课程
有了目标之后,就要找到实现目标的方式,通常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适合自己的课程编排。
比如年初我想塑形,在KEEP里找到有塑形课程,分为K1、K3等级别,作为之前没有什么运动基础的人,我选择了从K1开始跟着练习。后来熟练了解健身的各种知识之后,我尝试自己编排自己的课程。
课程的本质,是把目标的达成,分解成循序渐进的子任务,在指定的时间里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另一方面,课程有助于仪式感的建立。
第三、仪式感
我不知道用“仪式感”这个词合不合适,这里包括有环境和时间安排上的。
时间上是说,把持续做某个事情的时间点,安排在一天中的某个固定时段。例如我把瑜伽时间安排在上午5点到六点,健身时间安排在晚上9点到10点。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身体一天的变化中,固化下某个变化,形成身体上的“记忆”,变成来自身体的、潜意识的“驱动”。比如每天到了晚上时段,身体就“告诉”我该锻炼了,经常身体的需求“胜过”意识上的偷懒,还是不得不锻炼起来。
这对于习惯养成来说,除了意识上的坚持之外,把身体、潜意识等也都参与加入进来。
时间上,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固定的周期性安排。可以按照星期,比如周日到周四锻炼,周五、周六休息,或者按照每隔几天一个周期来安排。这也很容易让身体、生物钟、潜意识形成固化,内化成驱动力。
仪式感的第二个方面是环境、空间上的。这其实也是通过区别于日常其他事务的空间,以强化习惯养成所载的“环境”,配合生物钟上的固化,形成牢靠的周期性“记忆”。
第四、正向反馈
游戏会让人上瘾,其内在原因包括来自好胜心的竞争,或者给人愉悦带来的大脑中对应化学物质的产生。人们为了追求愉悦,会不断的尝试去重复之前同样的行为。
前面提到把明确的任务分解,透过“课程”一步步的实现目标。这些目标的达成,会让你在大脑里产生出内啡肽(?忘了名称)化学物质。当大脑知道通过之前的行为可以做到“愉悦”的时候,就会主动刺激意识去重复做这个事情。
所以,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一个时间一个时间的不断刺激内啡肽的形成,才能形成有效的习惯。如果只是一个一年的大目标,那么在这一年中,你就很难体会到节节高升的愉悦感,习惯也就难以养成了。
第五、可见的记录
这个记录可以是时间上的,比如在月历表上,每天完成后就划去一天,日积月累,看到了一天一天的坚持成果。
也可以是累计时间上的,比如健身,KEEP提供了累加,或者跑步,通常都有累计长度。这些数字的增加,也把每天为养成习惯的行为,变成了可视,并且常见的记录,不断的在物理世界上去强调、去激励,让你获得成就感,因此产生更多的愉悦,刺激动作的周期性形成,也就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