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故里应该是绍兴最大的一个历史街区,它也是绍兴市区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区域。走进街区,你所踏上的每一块石板可能都记载着一个个充满了历史风味的故事。而眼前依旧是小桥流水人家,充满了生活气息。历史与现实就是这么融洽而生动地在这里呈现。
绍兴当天降温了,下着冷雨。再加上时间还早,历史街区里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很多店铺都还关着门。我们又一次在这种静谧的氛围中去倾听这个街区来自远古的声音。
随意走着,居然不经意地就走到了题扇桥。关于这座桥的传说,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书圣王羲之的善心和智慧,在这样一座桥畔传出来,传递了千百年,传递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它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桥是清代重修的,但最起码题扇的故事说明这桥早在东晋年间就有了。桥不大也不长,但属于桥的故事却是那么悠长。桥下正停泊着几艘乌篷船,青色的藤蔓从桥上悬挂下来,是绿意也是古意,给题扇的故事更增添了一丝灵动的色彩。
除了题扇桥,街区里的笔飞弄和躲婆弄的名字也和王羲之题扇的故事相关。老婆婆卖了王羲之题字的扇子得了大价钱,过几天又拿了扇子来找王羲之,王羲之笑而不答,将笔抛进一个弄堂,人躲进一个小巷子,后人就把那两条巷子改了名。后来我们从那两条巷子走过,很长很窄的巷子非常具有江南古镇的特色。笔飞弄还是蔡元培故居所在地,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去参观。不过躲婆弄里的躲婆饼真是好吃啊,酥香脆甜,让人念念不忘啊!
从题扇桥再往前走没多远就可以看到一个外观为黄色的高大建筑。门楼上写着四个大字“戒珠讲寺”,门口也挂着王羲之故居的牌子。不要奇怪王羲之的故居为什么是一座寺庙。因为这里曾经是王羲之的住宅,后来王羲之弃宅为寺,初名“昌安寺”,到了唐代才改称为“戒珠寺”,意思是“戒律洁白,犹如珠玉”。
戒珠寺和其他寺庙最不同的是它的头山门坐的是一位头戴纶巾、身穿朝服、脸色白净、留着三绺长须的官员,两个侍童分列左右,一边的侍童捧着一叠书,另一边侍童抱着鹅。这位端坐的官员便是晋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大书法家王羲之。
一进门的两间房子都是展览厅,展出了不少后人临摹王羲之书法的一些作品。著名的《兰亭集序》也少不了。展厅里还介绍了王羲之的生平事迹。
穿过展览厅是一个院子,并不大。最里面就是戒珠寺大殿了。据说当年殿内佛像恢宏,金碧辉煌。殿柱上楹联不少,有“樵语落红叶,经声留白去”;“狮吼象鸣登法座,龙吟虎啸出天台”;“不生不灭不垢净,不增减,度十方苦,是名诸佛;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离一切相,方见如来”等,皆取自佛义。不过我们没有机缘进入大殿一睹它们的风采,不知是否还有历史上的盛况,甚是可惜。
因为当时正是早上,穿着黄色僧袍的和尚们正在殿里做早课,梵音声声,佛香袅袅,戒珠寺不称禅寺,而称讲寺,因这里历来是讲经之处,听者云集,蜚声东南,许多有名的得道高僧也曾来此讲过经。这一天寺庙门口却只有我们两个,我们虽然听不懂梵音,也有幸在细雨中感受到佛法的庄严。院子里居然还有花香弥漫,在这个肃穆宁静的地方,特别沁人心脾。
从戒珠寺出来,我们才发现著名的墨池就在戒珠寺对面。想当年,书圣王羲之勤奋练字,把一池水都染成了墨色,这个池子才得了这样文雅的名称。
我们继续在街区里漫无目的地走着。经过了越酿工坊,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可惜还是太早,没法看到古老的酿酒过程。带着些许遗憾继续前行。街区不愧为书圣故里,墙角壁上,到处是书法作品,处处流淌着文化的气息。而我们这些匆匆而过的旅人,没法停下脚步也没法安定下浮躁的心,去好好感受体会,也只能走马观花一回,假装有那么点文化了。
从书圣故里文化街区出来,我们决定把在绍兴的最后一站定在八字桥。看完八字桥,就得和这座千年古城告别了。
八字桥属于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立交桥。从位置上看,八字桥位处三街,是一个中心地带。这座石桥三向四面落坡,其中二落坡下再设二桥洞,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啊!
八字桥底下依旧是江南水乡脉脉的水流,两岸民居连立,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居民们从桥上走过,时不时有一艘乌篷船划过桥下,荡起一层涟漪。我始终觉得石板是记载历史的最好的一种材质,千百年来,它记载了许多匆匆的脚步,也记载了为它驻足的许多身影。
绍兴的桥总有许多青藤垂下,八字桥也不例外。也许是因为江南潮湿,青藤容易生长。远看那绿油油的一丛,和那古老的石板桥是那么自如地融为一体,仿佛时间并没有流逝,桥还是当年的那座桥,人还是当年的那些人,风景也还是当年的风景,都不老。
我们没给古城留下什么,古城倒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小桥流水人家,青藤小巷古寺,烟雨蒙蒙中,我们一一告别了!告别了一座古城,心中却荡起了更浓的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