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惊呆"这个词来形容我当时的反应,毫不夸张。
因为这种事情发生在一个只有9岁,只上了半年学的一年级小学生身上,实在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一个9岁的小屁孩竟有如此强的迁移学习的能力,而且是不带眨眼睛地径直地把他人的学习经验嫁接到自己的学习中。
今天早上,上课伊始我并没有急着上课,而是讲了一个小故事。之所以讲这个故事是因为我希望学生能明白一个道理:学习靠的是勤奋不辍,不管什么知识要想融会贯通都需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比如我们现在进行的100以内口算练习就属于这种情况。我希望他们能在大量枯燥的练习中体会出自己细微的进步,而不至于被枯燥所淹没。
故事说的是康熙大帝小时候的事情。他5岁开始读书写字,史书上说他:“自五龄后,好学不倦。”自小就意志坚强,耐性过人的康熙帝一入学就给自己立了个规矩:学习的文章,要先念后背(先念就是朗读,后背就是背诵)。每一段每一篇都要朗诵120遍,然后背120遍,直到滚瓜烂熟,融会于心;练习的字,每个字都要写100遍。可以说,康熙皇帝之所以能成就那样的伟业与他的这种认真而又耐心的学习观是分不开的。
故事讲完之后,我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你学到了什么呀?”
勇庆晖说:“我也要向康熙那样学习,多写多读多练。”
于瀚说:“我们不是每天晚上都有口算练习么,我想我可以再多练一些。”
孩子们的想法正合吾意,效果已经达到,心满意足地上课了,没想到惊喜还在后面。
这是一节口算练习课,布置完练习内容后,我就在教室里巡视,了解他们的做题情况,发现滕思远这小子的做题方法有些特别,他每道题都写两遍。
“你这是怎么个情况?”我指着他的练习本问。
“老师,刚才的故事不是教给我们要多做,多练吗,我做得快,就多练了一遍。”小家伙歪着脑袋,奶声奶气地解释道。
小伙伴真的惊呆了,他的这种强迁移的学习能力,真叫人折服。孔子曾赞美颜回道:“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本想在孩子心中种下一棵学习的种子,没想到孩子回赠了一棵更大的种子(虽然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孩子这种知一行一的学习精神,一下子感染了我,让我体会到教育的真正意义其实只不过是给学生创造不断成长的机会。从未有过的职业幸福感打心底油然而生。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是我的老师,给我创造了成长的机会,让我体会到教师工作的意义。感谢我的学生们,让我与他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