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译中、中译外,走路、跑步,孰先孰后?(外语/翻译学习方法)
文 | 艺茶果
开门见山
个人多年的翻译实践觉得:如果没有扎实的(外)英译中基础,很难做好中译英(外)。也许个别语言“天才”属于例外。不过,恕笔者孤陋寡闻,尚未见闻过这样的天才。(注:本文主要讲述中英互译的学习方法,也应可推广到其他外语的学习、翻译。)
现实中确实遇到过不少自我感觉良好、专门从事中译英的翻译人员,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自己的中译英要“优于”英译中;也许这一点是成立的,也符合他们的实情。
与小学生的对话
可是,自从上次我问了邻居家小枣童鞋的学习成绩,就整个人有点感觉不太好了。(注: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苹果:“小枣盆友,期末考试成绩怎么样呀,学习有进步吗?”
小枣:“进步很大咧,特别是数学成绩好啊。”(注:幸亏小枣还是蛮机灵滴,没有说成“数学成绩是特别好啊。”)
苹果:“哦,是吗?”
小枣:“嗯~嗯~。是啊,数学比语文好多了。”
苹果:“那你数学考了多少分呀。”
小枣:“数学61,语文30,数学成绩是语文的两倍多,腻害吧!”
苹果:“……!”
中译英“先行者”的招式
此外,那些中译英“好手”们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只需通过(单纯的)练习/学习中译英,就可以达到一流的中译英水平,至少自己的译作可以换得白花花的银子。自己的辛勤劳动能够得到(物质)回报自然是好事,只是通常成交的买卖都是属于愿买愿卖的,不一定能说明产品的质量如何,何况还有不识货、买椟还珠的客户呢。
据了解,他们的打法(中译英练习/学习方法)一般简单粗暴,就是直接找来一段或一篇中文,然后想方设法将其鼓捣出(翻译为)英文。至于怎么“想方设法”,可能各个“门派”的教授内容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基本招式是一样的:通过直接翻译中文为英文(这条几乎唯一的途径),想达到高水平的中译英境界。
自创的空中楼阁
在某些表达机械、措词固定的领域(类似于八股文),中译英“先行一步”的做法似乎也是一条快速创收的捷径。但据个人的经历和见闻,这种做法存在很多弊端。以下是来自一些译友的反映:
“我最近来到一个新环境里,里边很多人是不怎么阅读英文的。中翻英全靠感觉,只会用自己会的几个词。每当我建议用更合适的词时,他们说没见过,他们自以为没见过就是不合理的。”类似这样的情况,个人以前也遇到过。
“《xxxx》大家有看吗,个个月搞翻译擂台还有专家点评,有些专家的参考答案我发去给老外看,老外说根本不是英语。”如果是这样的话,(不良翻译)影响他人就不太好了。
以前个人也说过,如果英译中不扎实就做中译英的话,自己错了也可能不知道,因为没有大量的英译中实践/英文阅读(语言输入),就不知道正确的英文词汇、表达、句型、语法等,也不可能空想出正确的英文词汇、表达、句型、语法等(语言输出)。
“中式英语”流派
但是,任何人都无法限制“空想家”们的丰富想像力,于是乎“享誉海内外”的“中式英语”流派就在神州大地处处开花:
中式英语(Chinglish)指带有汉语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
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英语。这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是必然的一种语言现象。
个人觉得“中式英语”也并非完全不可避免。参考借鉴下文所述的学习方法,至少可以在很大程度避免低级、浅显的翻译错误。
外语/翻译的学习方法(要点)
先学走路(外译中),后学跑步(中译外);先有(语言)输入,后有(语言)输出。
学语言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熟能生巧的自然过程:首先多听/读(外语地道文章,尽量避开非母语人士写的文章),不断记忆积累(词汇、表达、句型、语法、文化等),然后正确模仿(说、写、翻译外语),最后达到灵活运用(外语)。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结尾语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学无止境。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