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奥卡姆剃刀定律?为什么要化繁为简?
上周一个朋友让我帮忙看下他们公司出台的新的考核人事行政岗位的执行力考核办法,一个EXCEL文件里面十几个Sheet,内容林林总总,对于人员各方面执行不到位加以扣分的行为规定的十分全面。看罢,忍不住庆幸自己不是在这样的组织环境里工作。负向激励为主暂且不说,如此束手束脚,把各种能想到的行为全部作为考核项,让考核办法大而全,这样的考核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又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谁来追踪这种种行为是否达标?
前期参加的一个跨国大规模外资公司HR流程改进会议,COE专家中心的代表召集HRBP和SSC的代表商讨如何优化人力资源流程来实现效率的提升。讨论了一天,结论上也没有几个流程改进是可以两方面达成一致的。相反各地的HRBP觉得部分工作职责统一由SSC负责,SSC会因为不了解各地情况而实现不了,HRBP还要担负解释核实的工作,不如自己做来的便捷。SSC觉得,集中一些各地的工作职责由总部完成,可以接受但需要加人,在系统尚不能完美呈现和被各地很好应用的情况下,当地配合的事项也还需当地承担。会议的最后,当然是不了了之。为什么这么好的会议初衷,却开不出好的结果?当了解到这个企业在各地的组织架构,复杂到一个不到千名员工的省可以有四个独立的分公司,就不难理解了。人员分散,组织层级多、复杂度高,业务主线以外还有各种职能线垂直管理,势必带来更多的事务,更多的信息汇总和传递难度。
近期还有一个和尚挑水反应大企业病的故事在朋友圈里流传,故事已经不再是两个和尚挑水到三个和尚没水喝了,而是进阶版,为了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喝问题,庙宇请了N多和尚设计制度、分工协作、设立各种机构最后却还不如三个和尚挑水的版本。映射了现在很多企业和机构存在的大企业病。
是时候挥起奥卡姆剃刀了! 奥卡姆剃刀定律,是由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奥卡姆(Ockham)在英格兰的萨里郡,那是他出生的地方。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他所主张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企业的运营,是为了管理更完善还是为了实现盈利目标?当复杂的组织架构、流程制度应运而生的时候,谁还记得企业之所以实行这些的目的?当企业重金引进的各路高管,在自己的领域实施各种所谓的项目、更多的职能细分的时候,各自政绩确实书写了,但经营结果呢?一群聪明人制造出了各种流程/制度/人力成本,最终坏的经营结果却找不到原因。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的企业中已经比比皆是。管理服务于企业经营,但并不是管理的手段介入的越多越好。组织架构的合理,管理手段的适度,制度流程的必要都是服务于企业经营的目标,去除掉没有必要的架构层次、管理章程和流程环节,才真的可以实现大象跳舞。
聊完了大格局,聊聊小生活:
奥卡姆剃刀生活应用:和《断舍离》一个道理,聚焦那些我们内心最核心的需求,不增加不必要的物品、人际关系,回归简单纯粹。著名主持人汪涵先生清理微信朋友圈,你有这样的勇气吗?
奥卡姆剃刀育儿应用:精简孩子们的补习班或兴趣班,围绕真正的兴趣点和性格优势,更聚焦才能更多的重复训练,才能有更有好的成绩。
守好钱袋子,勇敢挥一刀!不信?待到明年此时对比下支付宝账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