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挺惊艳。
一是惊艳于本书主题,关于房间整理这般琐碎事,竟能写成一本条理系统的书,不仅交待了细节,还从细节里引申出人生观的宏大叙事,经典又巧妙。
二是惊艳于作者的思考力。作者麻理惠从幼儿园时起就喜欢整理物品,已历经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到看山又是山的过程,作者对人、物品和空间关系的思考让人颇开眼界。
以下做个分点记录。
1 对整理的重新定义
什么是整理?
一般认为的整理是清洁和收纳,大部分有以下特征:依赖于各种收纳神器;整理频率再高,不久又会乱掉;越整理,东西越多,收纳空间日益不足。这是一件永远做不完的家务。
此书所描绘的整理,已不属于日常家务范畴,而是一次性完成的节庆事件,称之为节庆整理。
什么是节庆整理?
类似于大扫除,这次整理将清点居所所有物品,然后收纳归类,以求整洁清爽。
与大扫除不同的是,节庆整理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再也不为整理所扰,居所不仅洁净,而且充满了让人心动的物品,呈现出主人梦想生活的样子。
心动,是本书的主导关键词。麻理惠整理法的一个重要内核就是选择让自己心动的物品,抛弃不心动的,以此进行断舍离。
为什么要做节庆式整理呢?
日常整理只是单纯的对物整理。对物,我们往往直接进行各种收纳,利用收纳神器在房间开发出尽可能多的储藏处,将散乱物品一格格塞入,看起来秩序井然,其实只表面上解决了问题。
东西在储物格中被收得越来越深,我们越勤于收纳,越容易遗忘自己到底有哪些库存,于是继续购入,供以收纳的空间接着减少,逐渐滑向再次凌乱的边缘,陷入整理不息循环圈。
一次性完成的节庆整理,试图打破我们的收纳习惯,走出房间整理的思维定势,透过物品,看到整理成败背后的决定因子。那不是收纳神器,而是这个空间主人的心理状态。
不停整理的原因,不是东西太多了,而是你还不明白自己想要过怎样的生活,对物品无一以贯之的选购和收纳标准,完全随性。房乱实是心乱。
这时,不妨给生活加点戏剧性,在节庆大整理中,寻到让自己心动的感觉,让房间一次性改头换面,迎来充满戏剧化的转折点。
如果你在现实生活见到了梦中情人,你还会想回到梦里吗?同样,如果你真实见到了完美面貌的房间,你还会想回到杂乱无章的过去吗?
亲眼看到,才更愿意着手去改变。也许我们有时不是因为懒而停滞,而是不相信这个空间之外还有另一种可能性。
那,如何开始呢?
首先要为整理设立目标,你希望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理想的居所是怎样的。整理前的必做功课是在内心描绘你的梦中家园,具体到场景、心情、氛围等,越细节越好。
在想象里,你摸到了让自己心动的大概样子,这个样子便是后续进行断舍离的依据。
2 如何丢东西?
整理的第一步是先丢东西,将所有物品通通倒出来,汇集一起,筛选一遍,留下心动的,送走不令人心动的。是的,心动与否是唯一评判标准,不是看着是否顺眼,也不是考虑是否实用。
完成筛选动作后,再进行收纳归类。作者不建议边理边收纳,最好每次只做一件事,在纯度专注中,让这一动作一气呵成,保证高效率和优产出。
如何听由心意,决定物品去留呢?
丢的前提是摸。比如整理书籍时,将住处所有读物汇集地板上,然后一本一本拾起、触摸、翻看,指尖滑过,眼神滞留,感官和回忆勾画出物品在我们心中的印象。
我们需要亲手和物品接触,而不是仅仅目光隔空扫视书架,凭文字标题来以貌取书。书籍端着架子陈列在隔板上时,它们都是拘谨的、沉睡的状态。当被取下捧在手心,物品的意识便被激活,主人不是在用目光做单方臆断,而是在亲身与物品交流。心动与否,只有当面接触过,感受过,才得知晓,不是吗?
另外,丢这一动作是需要练习精准度的,即练习我们对心动程度的把握。为了找准心动感,减少误留和误扔,麻理惠建议从最简单的非当季衣物开始挑选。
首先衣物不像纪念品等私人物具有独一无二性,衣物是量产化商品,可轻易置换,情感依附成分较少,而非当季可以帮我们避免被实用性考虑干扰,不会因为明后天要穿了而不想扔掉,于是,我们可以纯粹依靠内心感受来一件件判断,一次次校准心动的衡量天平。
当我们越来越擅长辨别心动物,便可晋级挑战饱含情感牵扯的私人物品部分。
我们整理旧物时,大概经常会不由自主停下,品味起小时候的作业本或涂鸦集,回忆层层上涌,内心感慨万千。尽管我们心潮起伏,但要知道,这并不是心动。心动不是指内心被往事包裹而情感外溢,而是指内心被喜悦加持而能量回升。面对物品所代表的那些过去,如何理清它们和现在的关系,丢掉只令人感动而不甚心动的家当,绝对是个挑战啊。
另一个断舍离的挑战来自实用物品,即有明确利用价值,却还未发挥用武之地的。面对它们,我们往往选择先囤着,指不定以后哪天会用到。我自己就有这么一套定制正装,放在柜子里五六年了,一次也没穿过,之所以没放弃是总觉着可能会遇到要穿的场合,备着总比没有好。
而麻理惠告诉我,面对这些长时间从未用过的物品,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没被使用不代表它们没有实现价值。这套正装的使命不是等有朝一日被穿上身,而是在找机会让我明白,我不像是会从事要穿正装工作的人。我要做的,是谢谢它让我看清了这个事实,然后解放它,解放自己。丢弃它的刹那,便是它实现价值之时。
有些物品的使命是让你使用,有些则是注定错过,从而令生活变得更明白。想到这里,竟有种释然,不再为了虚无可能而揪着这套正装不放了,第一次舍弃得如此干脆,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当一切以心动为尺,丢到最后,你会发现留在身边的物品数量减少到刚刚好,不多不少。
从此书看,麻理惠是不太赞同大量囤货的行为的,断舍离的着眼点是当下此刻,我们没必要提前为将来花费过多思虑。因而电商打折季是不会对生活产生影响的,我们的物欲在不多不少的状态中达到适度。虽然会错过各种优惠,不能抢到最低物价,但算上减少的其他冲动消费、重复消费等,大概也能有个平衡吧。
这里麻理惠所描述的丢,不仅是丢物品,更是在和物品对视中,一点点梳理清自我状态,以此为界,重新开机启动人生,真所谓丢出人生新境界了。
最后,如何处理要丢的东西呢?
作者建议的方法是直接丢弃,并且不要让父母过目你的丢弃袋,因为他们很可能会重新回收;也不要将它们转赠给亲朋好友,因为可能会转介困扰,给别人添加整理负担。
作者提及自己以前老把不穿的衣服直接给妹妹,一方面妹妹的东西变多,收纳压力变大,另外妹妹本人可能不太适合姐姐的风格,缺少了亲自挑选衣服时感受心动的机会,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个人觉得倒不必所有东西都绝对丢弃,另一条路是转战二手市场,或者捐赠给物资匮乏地区,此处皆可灵活变通,只要物品能到达它合适去的地方即可。
3 如何收纳物品?
当完成可观数量的断舍离后,剩下便是给物品确定位置,各自安家了。
一般的收纳习惯是跟主人的日常活动走。比如刷牙在卫生间,牙膏牙刷就放在洗漱处;烧饭在灶台,所以调味用品置于炉灶附近。这就是书中所说的,根据生活动线或使用频率来定收纳位置。
麻理惠并不建议这传统做法,根据生活轨迹来安排物品,更容易让它们四散各处,比如厕所放本书,餐桌放本书,又床头柜上放本书,虽然方便了现场使用,这样的零散状态却也容易让人神散,并传染至其他物品,不仅书散乱了,零钱也四处窜门,衣服袜子各处流浪,过几天,钥匙钱包迷失了方向,自己的地盘却时常找不到东西,毫无头绪。
零散的物品状态也不能让人直观看到现有库存有哪些东西,多少数量,容易引发无必要的重复购买。甚至有时,按场所收纳物品的传统模版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生活动线,变成我们去迁就物品。
麻理惠推荐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不要分散,同类物品集中收纳,多人居住时,同一个人的物品集中收纳。
比如衣服。所有衣服最好集中于一处,而不是夏天短袖一个箱子,冬天棉袄一个抽屉。与其按使用季节分类,不如按服装材质分类,棉质一类,麻布一类,抛弃层层堆叠,全部进行直立收纳。这样,打开衣柜时,可以直观看到每件衣服,不需有换季操作,也不会有被遗漏在箱底的衣服出现。
比如文件。与其在客厅放设备说明书,在书桌放银行账单,不如将这些材料全集中一处,按内容性质,分成存档类和待办类,如此便可直观看到自己有哪些未完成事项,并努力去减少待办位置的文件数量。
比如孩子玩具。与其卧室放一些,沙发放几个,不如全部集中于孩子自己房间,属于某个人的东西就划出一个专用空间来收纳专属物品。专属区的设置会让拥有人更有物权意识,对于自己专区的整理也有了具体责任。多人居住的家庭,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个独立专属角落,一个能安放自己的圣地。
还比如,麻理惠她家,卫生间不放任何东西,卫生间的水汽容易让置物架滋生水垢,成为让人忽略的卫生死角,于是她把洗漱品收纳在卫生间外。同样,灶台边的清洁剂、调味品,放久了总会覆盖一层厚厚油脂,有碍清洁,因而她把这些常用品从台面收起,放进柜子里,让它们得以避难。对于抹布、砧板,它们在使用后最需要的是被阳光照射晾干,因而她将它们日常收纳在阳台,而不是置于厨房水槽边,常年被水汽濡湿。
如此看来,麻理惠的收纳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物为本。看这件物品在怎样的环境里能保持最自在清爽的状态,便把它置于哪里,让它们有一个舒适的家。人被心动物品包围,而物品处于舒适状态,这大概就是一个居所所能拥有的最大程度的和谐了吧。
当给物品定好收纳位置,以后要做的工作就不是不停整理,而是每次使用后直接回到所在定位就行。以前环境杂乱,是因为无法物归原处,物品四处游离,当一切有了简单的收纳规划,归位也会渐渐顺其自然。
定位固定后,如何摆放也是一处细节。作者建议的原则是让人一目了然,且最好能有视觉享受,带动心情愉悦。比如以上提过的直立式收纳衣服,让衣服库存清晰可见;挂在衣橱收纳的大衣衬衫裙子类,可由材质从重往轻,从右向左排列,这样会有一种上扬的轻盈感;所有大件物品都收纳在壁橱里,房间也会轻松起来。这种细节,研究起来,颇为有趣。
若一个人住,按照书本做起来颇简单,若多人同住,光只自己忙活,岂不白费工夫。对于此点,作者描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以前她经常帮家人整理,甚至偷偷帮他们丢东西,越俎代庖的行为引起了公愤,于是她只能聚焦自己的整理工作,停止了对别人的“帮助”。意外的是,停止干预后,却在某天看到哥哥开始整理旧书了,过几天妈妈也理出了要丢的东西。
让别人开始整理的方法,不是代替劳动,而是先做好自己的整理。
对于此点,颇有同感。比如夫妻相处,比起迎面唠叨,不如闭上嘴巴,做好自己先。这回你唠叨他怎么耳机乱放,下回他逮到你丢三落四再完美回击,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闭嘴,先管好自己,先让自己无懈可击!
4 重新定义人、物品和空间的关系
此书通篇在说整理,其实是在讨论人、物品和空间的三者关系,这也是最让我开眼界的部分。
在麻理惠看来,我们所拥有的物品也有意识,当然不是生命体意识,而是一种努力让主人生活得更好的趋向。所有物品都是对我们的助力,哪怕是要被丢掉的。被丢弃的物品,最终会变成关系或资讯或能量,重新回到我们身边。比如作者的一位客户,在丢掉了成堆的讲座资料后,开始意识到外界不同信息的存在,开始接触新资讯,涉猎新领域。
心动和非心动物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作者比喻前者像恋爱中的女人,在主人关照下,有种特别光彩。而后者大概就如冷宫中的婢子,黯然平凡。反过来,拥有物的状态也可折射出主人的状态,很有意思。
而不同收纳形态中的物品,也会呈现出不同面貌。若袜子被捆得紧成一团,放在抽屉里,每次开合都滚来滚去,那袜子就会一直处于紧绷中,无法放松。久之,袜口会松弛,失去价值。当柜子上的物品鲜被问津,它们也会渐渐失神,散发出压抑感,笼罩四周。麻理惠提出很新颖的一个观点,那就是要懂得去共情物品。
挑选心动物也好,寻找合适收纳方式也好,每个步骤都需要对物品的共情。它们不仅是一个三维实物体,它们承载着我们的故事、审美和追求。共情物品,便是通过它,和自己对话。这是我想要的吗?这是我希望的生活吗?这样做,我会觉得舒适和愉悦吗?
对于留下的心动物,应当感谢它们长久以来对自己的无条件支持,要继续努力呀!对于要离开的物品,也应当感谢它们教给我们的事理,告别以更好前行。人和人有缘份,同样,物品和人也有缘份。
而容纳了人和物品的居所,是我们生活里最包容的存在。邋遢的、精致的,大笑的、大哭的,小屋包容着我们所有样子,不离不弃。麻理惠每天回家时,都会和房屋打声招呼,在客户家开始整理前,也会先对房屋致意,看起来颇多此一举,想想也有一些道理。
每天朝夕相处的房间,久而久之成为了我们离不开的外延。对房屋的尊重,便是对房屋主人的尊重;对家的问候,便是自己给自己奉上的诚意和爱护。一个懂得关照物品和房间的人,想必是一个对生活认真,对自己负责的人了。
丢东西是对自我状态的梳理,收纳归位是对现有生活的安置,恰当摆放是对心情感受的呵护。看起来是在教如何整理房子,其实是在教我们如何开始认真生活。
整理房间等于整理人生,确实书如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