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看了两则多芬品牌的短视频。一则叫做《你本来就很美》,一则叫做《你比想象中美》。
在第一则短视频《你本来就很美》中,策划方在各个购物中心设置了两条通道入口,代表着两个不同选项。
一个通道入口代表很美,一条通道入口代表一般。以这种直白的选择方式,来检测女性对自我的认知态度。
有的女性选择走向很美那条通道;有的女性选择走向一般;而有的,经过多次选择后,由原来选择的一般通道改为走向很美通道。
很多女性在做选择时,不知道是应该听从内心的声音,还是遵从外界对美的评价标准。甚至有的女性,即使在外界看来真的长得很漂亮,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般通道。
在第二则短视频中,实验分为两组。第一组,在相互不见面的情况下,素描大师根据女性对自己容貌的描述,画出她们的肖像。第二组,素描大师根据旁人口中的描述,画出第一组女性的肖像。
最后,两组肖像进行对比的结果是,第二组的画像比第一组的看上去给人感觉更和善、更美丽。
这两则短视频中的实验,揭露出了当今社会女性普遍焦虑的生存状态。
其实,对美的认知并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准则,但长期以来,女性习惯以大众化的眼光去评判自己,从而逐渐失去对美的个人感知。
久而久之,用社会规约化的标准去定义自我,这种定义让女性丧失了绝对的主体性,生活状态变得越来越不理想。
2.
在生活中,我们期望中的自己、自我现实认知中的自己、他人眼中的自己,这三者往往影响我们对自我的评价。
但更多情况下,我们期望中的自己是十全十美的,现实中却无限地贬低自我的存在价值。
因为这两者的巨大反差,我们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种自我贬低感导致自我以一种有色眼光去幻想他人眼中的自己是多么糟糕。
我们眼中的自己:眼睛不够大、身材不够苗条、鼻梁不够高挺、双腿不够修长、普通话说得不够标准、学习不够好......
而正如短视频中展示的,其实别人眼中的我们,并没有这么差劲。
我们常常容易忽视自己身上的闪光之处。
虽然眼睛不够大,但笑起来明亮灿烂,而且眼神足够真诚。
虽然身材不够纤长,但足够健康,且充满活力。
虽然普通话说得不够好,但与别人交流起来丝毫没有问题。
一切的自卑、胆怯,不过是自己在和自己较劲。
从小到大,无论是从父母那里,还是学校教育中,我们习惯以100分的标准去衡量自己,哪怕差一分都是不合格的。
3.
这样的失衡心态,根本的原因是用比较的思维去生活。
小时候,我们被迫与别人比考试成绩,比身高、比容貌。习惯以差等生/优等生、矮小/高大、一般/漂亮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去衡量评价一个人。
长大后,我们潜意识里与别人比工资、比工作、比谁有房有车,比谁的包包更名贵、比谁的化妆品更昂贵,比谁的男朋友女朋友更优秀。
人们会认为,比赢了,脸上就有面子,就是在为自己、为父母、为家人争一口气;但实际上,真的没有人在乎你什么。
心理学上有一个鸡尾酒会效应。这是指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表明人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与某一个人的谈话之中而忽略背景中的其他对话或噪音。
这个效应说明,我们在意的比较或者说短暂的输赢、优劣,重要性只是在于自我心中的认知。而作为被比较的他人,往往呈现一种弱关注状态。
小时候,我们应该都有过与别人比较成绩的经历,当时还认为是一件天大的事。现在再回过头看看,人生路那么长,到现在还记住的具体情状还有多少?而当初的比较对现在又有多少实质性的影响?
4.
请对自己多一些宽容友善,请对自己多一些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信心。
比较着的人生,真的很累。有时候,看似好像在某一个方面赢了,但实质上活得一点都不坦然。
真正自信的人生,是不需要甚至是不屑于比较的。
我有对自己清晰的认知、明确的人生规划。我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要寻求什么样的伴侣,期待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又在做着怎样的事情。我不需要刻意地去向别人证明或展示什么。
哪怕我一无所长,哪怕我不能获得世俗所定义的成功,但我活得明明白白、坦坦荡荡。
我在用心的生活,在真正地做自己,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