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书名的翻译正确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本书的意识表达。《千夫所指》,对于热点事件的评论,对于当事人的羞辱,何止千夫,万夫,亿夫都有可能。
互联网的诞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缩越短,不需要在窗前,等候期待的来信,只需要动动手指,发个短讯,对方立马可以接到你的消息。然而,互联网也逐渐成为一些人羞辱另一些人的地方。打着正义的旗号,键盘侠们站在自己道德的制高地,与和他们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随意谩骂,肆意羞辱,将当事人的姓名住址,任意公开在公众平台,使当事人顶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这一切,就像作者所说的“公开羞辱正在逐步复兴”。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公开羞辱作为对于当事人的惩戒以及对于观赏着的警示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存在,然而随着人们行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公开羞辱已经缺少其应有的意义,对于当事人也就被羞辱的那一刻,心情沉重,而事后,只要离开当地,去往一个没人认识他的地方,对于生活产生不了任何影响。当公开羞辱缺少了应有的作用,其存在也就没有意义。
网络社交的出现,又让这种刑罚死灰复燃。弱地域性成了网络的一个重大特点。全世界能上网的人都能看到,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人成为你的审判者,然而他们所依据的法律仅仅是自己的主观感受。无论你如何道歉,如何辩解,都无济于事。并且你走去哪里,只要有网络,便可以将你所做过的事情找出来。并且无论是一天,一周,还是一个月,一年,只要有人记得,就能再重新翻出来,继续羞辱。没有地域性,没有时效性,并且那些评论者对于自己的行为不用付出任何代价。这使得当事人承认教以往更大的压力。
在我的印象中,最早知道网络羞辱的是wow时的铜须门事件,该事件真真假假莫能辨识,吃瓜群众看的热闹。之后便各种事件便喜欢被冠于某某门事件,这些时间一时间满城风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都能听到,成了人们口中的各种聊资。而在互联网上,成百上千万的评论,往往让当事人反复受其害。
对于作者而言,将互联网这种公开羞辱作为一种应于谴责的行为,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然而作者也忽略一点,有些当事人,虽然被人羞辱,但是却是有意为之,往往通过被羞辱,能提高自我的知名度。同时,作者也忽略一种有意为之一的有组织性,有导向性的公开羞辱,在各种专业人士通过对于话题人物,话题事件的刻意引导下,对于当事人进行公开羞辱。
最后,作者说了句“我受够了,再也不想玩推特了”。并且表示,“推特之外的世界真是太棒了”。
当我们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同时也要警惕其对于我们伤害。感觉有句话用在此处很有意识“适当游戏益脑,过度游戏伤身”,对于一些网络平台,注意保护隐私,多看少发少点评,保护自己,善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