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部电视剧《小欢喜》非常的火,引发了大家对家庭教育的讨论。每一次看到剧里英子的妈妈,我就会想起自己的妈妈,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拥有同款妈妈。对女儿爱得炙热、强烈但却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爱。
我的妈妈很爱我,常常为我包办一切事务,在她眼里,我永远是一个小孩。其实,在我的眼中,她也是一个小孩。
“妈妈小孩”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思考和做决定。
我小时候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妈妈买的,选择什么样的款式都不需要我操心。但是到了一定年龄,当我在穿衣打扮上有自己的看法时,就不愿意让妈妈帮我挑选衣服。当我们都喜欢同一件衣服时就可以愉快地买回家,但当我们意见不一时,妈妈就会以各种理由来否定,这时,我非但买不到衣服,还可能被批判没有欣赏水平。
“妈妈小孩”常常不清楚如何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因此会说出一些难听的话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当我有零花钱时,似乎认为可以自由做主自己的穿衣打扮了。便常常约同学一起去逛街。但是往往买回去的衣服妈妈都不喜欢,或者是颜色不符合她心意,或者是样式她不满意。于是便以各种理由来否定:“你买的是什么?”“你都会买东西吗?”“给你钱都是浪费,简直是土豹子!”
因为几乎没有得到肯定和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自身的问题。
因为我知道妈妈深爱我,于是对她的行为的出发点能够去理解,故常常会压抑自己的情感而呈现出表面上的顺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人格特征就越加矛盾,顺从和叛逆交织在我的行为中,有时显得没有主见,有时却十分的偏执。
这样的教育方式给我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最明显的是忽略自我感受。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我常常害怕破坏关系而不懂得拒绝别人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整理物品上,我总觉得扔掉可惜,而不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思考物我关系,我是否需要这一物品,因此总是舍不得扔掉一些对于自己其实并不会用的东西。甚至小到在吃饭这件事上,当其他人都吃饱了,还剩下一些菜的时候,妈妈就会说,这菜只剩下一点了,你把它吃掉吧,留在那儿占盘子,倒掉了又可惜。于是我习惯把剩下的菜吃完,尽管自己肚子已经填饱了仍要撑下去才没有愧疚感。
也许在妈妈那个年代,她接受的教育方式就是这样简单粗暴的,同样没有人教她如何去认识自身情绪,怎样去正确表达自身想法,但是我不希望这样的方式代代相传。为了避免让我的孩子有这样的经历,我在教育她的时候,非常尊重她。
这段时间我在看《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里有一个观点叫做情感引导:让孩子懂得自身的情绪,进一步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自由地表达意见。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有情感引导这种说法,但是我认为在平常的教育中,我的做法跟作者的这种说法竟出乎意料的相似。比如,有一次我们在等网约车,女儿在我稍不注意时就下了台阶站到了马路上。当我反应过来时,立马把她抱上台阶。我并没有呵斥她为什么不挨着妈妈,要自己跑下马路,或者打她屁股,而是让她看马路上有来来往往的汽车,还有体型小但飞速穿梭的电瓶车,如果你跑到马路上,汽车或者其他的车把你撞到了,你会很痛,妈妈也会很伤心。妈妈不希望你受伤知道吗?然后会带她到台阶旁边去看,指着台阶说:“甜甜妹妹你看,这就是台阶,你不能下这个台阶(说的同时用脚跺台阶以强调),走到这儿的时候,就必须停着等待。”后来每次走到马路边她都会不停地念叨:“要等待,不能下去,下去车车撞到了会受伤,受伤很痛,妈妈会伤心!”
她也有闹情绪的时候,往往这时就想通过哭闹来解决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会说:“别激动,保持冷静。有什么事情要说出来,哭是没用的,没用(语气加重)!”然后俯下身子问她,“你想要干什么?跟妈妈说可以吗?”教会她遇到事情要通过说话来表达她的想法。如果是合情合理的妈妈就会同意,如果不是,我也会说出自己的理由,让女儿理解我。
在孩子的事情上每做一次引导,就是让孩子成长一次。每一次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经历,就是让自己成长一次。做女儿我是第一次,做妈妈也是第一次。学会去斩断家庭教育中坏掉的根,不让它腐烂,同时不断去学习,为家庭教育注入活水,路途漫漫,改变充满险阻,但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