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然不可能因噎废食,彻底远离所有的科技产品,这既荒谬又难以实现,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方便和隐私之间做出一些平衡。
——《经济学人》
你家里的智能音箱,或许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可是你怎么知道,你日常生活里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没有被它偷偷地记录下来呢?
今天的议题分为两个部分:
从“听得见”到“看得见”
后隐私时代的安全威胁
今天咱们来讲讲本期《经济学人》的封面推荐文《你的智能音箱有多恐怖》(How Creepy is Your Smart Speaker?)。其实关于智能音箱的话题,咱们专栏已经聊过很多次,但这一次,《经济学人》以智能音箱为切入口,探讨了另一个更严峻的问题:以智能音箱为代表的家庭电子设备,可能会把普通人的生活暴露于全面的监视和控制之下,这可能会把我们彻底带入一个“后隐私”时代。
通过今天的内容,你会了解到这样几个问题:下一代智能音箱的技术升级会往什么方向走?为什么我们需要担心随之而来的隐私问题?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可能会让普通人暴露在什么样的风险之下?
| 从“听得见”到“看得见”
这两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开始疲软,就连苹果公司的iPhone销量都大不如前,但你可能没想到,智能音箱的出货量却创下了新高。
根据《经济学人》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智能音箱的销量整整翻了一倍,达到了8千6百万台以上,其中亚马逊、苹果和谷歌这三家科技巨头占了大部分。但如果你认为,销量好就是科技巨头们纷纷大力研发智能音箱的主要原因,那你可就想错了,科技巨头们真正看好的,是智能音箱在家庭应用场景中的枢纽地位。
长久以来,科技公司都渴望能有一款产品,它能够深度嵌入普通人的家庭生活中,控制各种家用电器,收集数据,研究用户的日常行为。为此科技公司曾经尝试过把洗衣机、电冰箱等做智能化,但始终不成功,是啊,谁会想要一款会说话的洗衣机呢?
而智能音箱的出现,可以说是一款令它们梦寐以求的产品,不但能让用户在不占用双手输入的情况下操控,交互方式还非常地自然,简直就像使用魔法咒语一样神奇。只需要说出关键词来唤醒设备,你就可以点播自己想听的歌,或者询问到底是梅西进球更多,还是C罗更厉害这样的问题。
不少用户甚至会添置多台智能音箱。这也使得科技公司有更加充足的动力,来做技术升级。目前的智能音箱以语音互动为主,说白了就是“听觉”,下一代技术将会添加“视觉”,但可不是加个摄像头这么简单,而是使用激光雷达技术(lidar)。
今年5月6号,在英国格拉斯哥的会议上,来自美国卡内基美隆大学的两位教授克里斯·哈里森和吉拉德·拉普特,发布了自己研究的成果——一项叫做SurfaceSight的新技术。
这个技术把自动驾驶领域常用的激光雷达应用到了智能音箱上,可以通过接收反射的电磁波来绘制出周围360度的环境图以及环境里发生的变化。有了这项技术,智能音箱就不仅可以“听到”用户,而且还可以“看到”用户,并且做出相应的反应。
比如说用户可以通过手势来切换歌曲;在使用PPT做演讲的时候,你可以放弃翻页器,直接用手势来操控演示文稿;智能设备甚至还可以根据房间里人数的多少,来自动调节环境温度。
文章里还提到了一款在测试中的应用App,它可以通过扫描“看到”用户做菜的配料是否齐全,以确保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如果这款应用也能用来整理出差时候的行李箱、出门时候的公文包,就能帮你大大减少忘带东西的尴尬了。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很好嘛,这才叫科技改变生活啊!但《经济学人》恰恰担心的是,智能设备在给我们的生活提供越来越多方便的同时,也使得窃取用户隐私变得越来越方便了。
| 后隐私时代的安全威胁
其实,科技公司的产品是否有侵犯用户隐私的嫌疑,这个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就拿智能音箱来说吧,表面看起来,只有用户说出关键词的时候才能唤醒它,但你又怎么知道,自己日常生活里的一举一动、或者私密的谈话,有没有被偷偷地记录下来呢?
退一步来说,现在生产智能音箱的厂家这么多,就算大公司不敢这么做,小公司会不会这么做呢?要知道,能够获得大量的用户数据,对于研究用户行为是非常有用的,比如文章里提到一项英国研发的声音分析技术,叫brand sonification,它可以通过各类产品使用时候发出的不同声音来识别用户行为,无论是你打开一听可乐的开罐声,还是你撕开一袋薯片的摩擦声,这项技术都能准确识别出来,然后向你推荐你喜欢的产品,或者是在相关商品打折的时候定向通知你。
细想一下,有没有觉得很恐怖?这就相当于,你被置于严密的监视之下,始终有一个沉默的观察者一言不发地潜伏在你身边,记录下你的一举一动,发回云端进行分析,随时准备卖货给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有什么隐私可言呢?
而对于后隐私时代而言,更糟糕的其实是安全威胁。当智能设备的权限越来越大,能收集的数据越来越多,跟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关联越来越紧密的时候,设备一旦被黑客入侵怎么办?文章里说,其实现在我们离不开的智能手机,就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黑客可以侵入手机系统,通过麦克风、摄像头、定位软件来把一个人的生活记录得滴水不漏,而入侵的路径,可能仅仅是因为你打开了一个不安全的网页。
去年《名侦探柯南》的剧场版电影里就有这么一个情节:黑客通过远程遥控智能电饭煲,炸掉了一个展览中心。电影当然是夸张的,但这种行为背后的一个新概念,叫做物联网恐袭(IOT Terroris),这确实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威胁。
根据未来学家理查德·范·胡耶唐克的统计,到2020年,全世界装有传感芯片的物联网设备将达到260亿台,62%的美国成年人至少拥有一台智能设备。遗憾的是,普通人的安全意识却非常薄弱,很多人的手机、家用摄像头、上网的路由器都不设密码,或者设置了太过简单的密码。
下面这张图,是卓克老师在他的《密码学30讲》课程里提供的,图中列出了历年来最容易被破解的密码,你不妨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中枪了。可以说,目前大多数普通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太薄弱了,对于黑客而言,就好像是入侵一所没有关门的住宅一样,简直太轻松了。
| 总结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及技术的快速迭代,我们在获得越来越多便利的同时,也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就像文章里说的:我们当然不可能因噎废食,彻底远离所有的科技产品。这既荒谬又难以实现,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方便和隐私之间,做出一些平衡。
We should be able to choose how to balance convenience and privacy.
这句话也是我们今天的金句。
在后隐私时代里,真正能保护我们的,首先应该是我们自己才对。而保护的方式,就是给我们自己的设备,换一套安全可靠的密码,别怕麻烦,现在就去换吧。
在“后隐私时代”,你认为还有什么好的方式可以保护我们的个人空间?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答案。
划重点
今日Get: 1.能够深度嵌入家庭生活里,让普通人通过简单的手势来控制各种家用电器,同时为科技公司收集数据的家庭电子设备枢纽,就是智能音箱。 2.当智能设备的权限越来越大,能收集的数据越来越多,与普通人的生活关联越来越紧密的时候,我们的隐私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资料来源:
网站:
*Snoop in the Kitchen How Creepy is Your Smart Speaker?, The Economist, May 11, 2019
*Smart Speaker with Sight, The Economist, May 11, 2019
*All the Surprising and Scary Ways You (and Your Systems) Can Be Hacked, by Richard Van Hooijdonk, Nov 2,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