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经管学院的宁向东教授,最近在“得到”新开了一门管理学课程,给无机缘去他课堂听课的校外人员,讲授管理学的知识,非常受欢迎。
他讲管理学,但并不限于管理学,而是把管理、经济、心理学甚至脑科学结合起来。鉴于管理的对象是人,而现时人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给管理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带来挑战。这决定了管理活动,今后必然朝着精细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宁教授花了比较多的篇幅,解释如何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进而如何了解和管理他人。上两周,他谈到一个很有趣的词,叫状态自尊。他说:
你被表扬了,被提拔了,这个结果就会引发出一种喜悦的心理情绪,这就是一种“状态自尊”。我认为,知道这种“状态自尊”对于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管理他人,最高明的应该是基于每个人 “ 状态自尊 ” 的基础上去建立管理架构。
为什么在如今的社会里,基于状态自尊,进行管理如此的重要呢?
我觉得主要和以下几方面有关:
社会分工里,知识型工作者逐渐占据越高的比重;
八五至九零后逐渐成为职场的生力军和消费客户主体;
女性自我价值实现主张和意识的逐渐觉醒。
而这几类人群,都属于高自尊敏感度的人。
在这里我们不展开讨论上述社会现象的根源,而是聊聊状态自尊的存在,可能对未来组织的管理模式产生哪些影响。
首先,它将改变组织结构和人员连接方式。
从前的时代,人的一生,从原生家庭到学校,再到工作岗位,仿佛一个固定的范式。大多数人一辈子只效力于一家组织。
而现在,周遭事物的多变、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推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人们变得不那么有耐心,更崇尚即时满足。
一个人,依靠网络连接,依靠契约,和其他个体、社群建立合作关系,变得更为容易。他便成了一个自主独立的自由人,一个独立的经济个体。
因此灵活、机动的组织形态,将是未来组织的发展趋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将建立在组织的弱联结,而社群的强连接上。
其次,改变授权方式。
传统的管理方式俗称胡萝卜加大棒,即既要有激励,又要有惩罚。而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大棒政策是不大买账的。
他们更看重的职场价值观,是我有没有得到尊重,我的个人价值有没有得到发挥和认可。集权式、呼来喝去的行政管理方式的正面效应将逐渐衰弱,反而产生明面或暗地里的抵触。
所以管理这样的个人和团队,要以目标驱动,将授权的方法由管控变为信任,只抓其中的关键节点,释放过程的自由性。
再有,改变激励方式。
李开复曾预言,未来十到二十年,人类50%以上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这其中,首当其冲受影响的,便是一些走标准程式的工种。在新一波技术变革的冲击下,创造性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多。
而外部环境变化的强不确定性,增大了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概率。所谓高水平的知识型人才,必须时刻具有面向多变条件的随机应变能力。
在激励的方法层面,物质奖励固然重要,想办法发掘员工的自驱力更为重要。
这就给传统的KPI考核带来挑战,因为它更适用于可量化的指标。而人们可探知或预测事物的准确度,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在KPI的体系下,不管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会更倾向于追求短期内可见的成果,从而忽略稍远些的战略布局的实现。
这并不是说KPI以后完全行不通,比如在它的架构设计里,可以增加一些灵活因子。不仅评价完成率,还要考虑企业目标贴合度、创新自发性等要素。
在“2017中外企业人才管理高峰论坛”上,北大国发院的陈春花老师,发表了一篇题为“下一个竞争的议题是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的协同效率”的讲话,她提到:
一个组织在管理不确定性的时候,最重要的要求是什么?其实就是你的成员要持续的拥有创造力,所以看见今天组织和以往组织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要把边界打开,要让非常多的有能力的人以不同的合约方式跟组织组合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组织要求的所有规律都在变化,无论是管理结构、留住人才的能力、所谓分权和授权之间所构成的职业的限制、薪酬机制的设计等等一系列东西可能都会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会自我管理,在管理当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未来的优秀人才是自我管理型,他不会简单接受组织管理,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管理的协同效应就变得非常重要。
由此可见,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唯有尊重管理中的“状态自尊”现象,主动去适应这样的变化,才能在未来获得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