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属于黄土高原,我们祖祖辈辈都是修凿窑洞而居。每孔窑洞里,都盘有一供人歇息的土炕。
土炕是用土坯和泥土筑成的长方台,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
土炕一年四季都要烧柴取暖。天气暖和的时候,只需要驱驱土炕上的寒气可以了;而天气寒冷的时候,不仅要烧大量的柴,还需要一大筐细柴末子煨炕,因为冬夜寒冷而漫长,柴末子燃点低,可以保证土炕整夜都是温热的。
我的童年时代,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村庄背靠大山,面朝大河,村里人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
每年秋季,家乡的山梁上,沟卯里,到处都长着半人多高的蒿草,这是烧炕用的最好的燃料。人们用镰刀割下蒿草,背回家中,摊在院子里晒干,摞成柴垛,以备冬天烧炕之用。
那时,小孩子只要长到七八岁,就开始为家中分担家务活。秋季里,每天下午放学后,我们这些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就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去山里扫煨炕的柴末子。
附近山上的草皮,全都被生产队长带领社员们扒了下来,上到了庄稼地里。我们要到更远的山洼里,去扫那里的枯草叶子。大山的沟沟坎坎、坑坑洼洼都被扫得干干净净的。大山光秃秃地裸露着,像是被扒光了衣服的巨人。
为了生存,人们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遭到了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那时,每年初春,大风要整整刮半个多月。漫天的大风,在整个山川里狂奔着,呼啸着,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人走在外面,头上、身上到处都是土,甚至连嘴里和鼻孔里都是泥土的腥味。
夏季,马莲河总会发几次大水。发大水时,大河翻着巨浪,从上游冲下来厚厚的柴禾。大水流经我家门前的大河湾时,厚厚的柴禾被漩到河岸附近。这里总会呈现一派忙碌的景象。青壮年们拿着捞笊,不停地从河里往岸上捞柴,不一会儿,湿漉漉的柴禾在他们身后堆成了小山。
河里捞上来的柴晒干之后,长柴是做饭的燃料,细柴末子比从山上扫回来的煨头更耐用。每天晚上,给炕洞里煨一大筐从大河里捞上来的柴沫子,土炕可以暖和整整一天。
我们家人口多,冬季里需要大量的柴禾烧炕。每次大水过后,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父亲总会带着我们兄妹几个,去挖河滩淤泥里的柴。二哥拿着铁镐,用力搬开石头,父亲用铁耙把淤泥里的柴禾一点一点的掏出来。我和妹妹把这些满是泥浆的柴装进筐里,倒进放在地势平坦之处的架子车里。
每年入冬前,我家门前的柴垛,足有生产队大场里的大麦垛那么大。一整个冬天,无论什么时候坐在炕上,总是从心底里感到温暖而舒服。
每天晚上,我家土炕的角角落落都是温热的。可是那时物质匮乏,炕上只铺有竹席,一整晚都要躺在那光溜溜的席子上睡觉,硌得人浑身难受。那时年龄小,瞌睡多,尽管躺在光席子上不舒服,但是翻腾不了几下,就进去了梦乡,倒也没有觉得有多么痛苦。
可是那光席子,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大侄女刚刚出生时,就被直接放在了光席子上。孩子饥饿啼哭时,不停地蹬着两只小脚丫。被大人发觉时,她的两只脚后跟被席子磨光了皮,血淋淋的,看了让人心疼。
那时,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二哥才十七岁,父亲就担心二哥打光棍,到处托媒人给他提亲事。终于有人上门提亲。听说女方家道殷实,女方父母怕自己女儿将来过穷日子,提出上我家看家道。
父母顿时慌了神,因为家里的土炕上,除了几床破的不成样子的被子之外,剩下的就是光溜溜的席子,根本不敢让人家上门看家。
邻居堂哥会做木工活,他家里的日子过得比较宽裕。当堂哥得知二哥的对象要来看家时,主动提出,把他们家土炕上的被褥搬到我家的土炕上,解了父母的燃眉之急,成就了二哥和二嫂的姻缘。
二嫂嫁过来之后,发现家里土炕上,只有光溜溜的席子,那崭新的羊毛毡和红毯子不见了踪影,感到十分疑惑。当她终于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时,再后悔也于事无补了。
不过,富家出身的二嫂,可从来没有溜过光席子。她和二哥住的土炕上,铺着暖和厚实的褥子,那是她从娘家带过来的嫁妆。
后来,家里的日子稍微宽松一点,土炕上铺上了羊毛毡。羊毛毡有两种:一种是由绵羊毛制做的白沙毡,这种毡是稀罕之物,专供家里的老人和出生不久小孩用;另一种是黑羊毛做成的黑沙毡,躺在上面睡觉,扎得人心里难受。我和妹妹宁愿溜光席子,也不愿意躺在黑沙毡上睡觉。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家里土炕上,终于可以跟邻居堂哥家一样,不仅铺上了厚实的褥子和毯子,还有颜色鲜艳花色漂亮的床单,那种被光席子硌被黑纱毡扎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家乡人的住得是一砖箍到顶的新式窑洞。窑洞里不仅刷了白,吊了顶,还贴上了图案别致的瓷砖。
窑洞里的土炕,再也不用每天烧柴火取暖了。有的人家,炕洞里煨了煤沫子,一连几天都不用烧炕;有的人家,在炕上铺了电热毯,到了晚上,只要动手按开开关,土炕上一直保持恒温。
特别是近几年,好多家庭把土炕改装成了新式的水暖炕,这种炕是靠一个调温器加热、循环,既省事又安全。据说市面上还出现了和家里WiFi连接的调温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调节土炕的温度。
土炕上的被褥,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品种繁多。我是在土炕上出生的,又从小在土炕上长大,对土炕有着特殊的感情。每次只要一回到家乡,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我总是第一时间爬到土炕上去,体会那种久违的感觉。
随着时代的变迁,家乡的土炕不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且变得更加舒适,更加美好了。
本文由文字之光荐文官韩涵微语推荐。
推荐理由:
土炕,作为黄土高原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了一代代黄土高原人的智慧和精神。作者的笔触从土炕的盘制写到用途,再写到有关土炕的故事:从大山和大河中夺取柴草,土炕上铺的光席子引发的故事……
土炕到水暖炕,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但对于“我”而言,却有着淡淡的失落,“我”还是喜欢坐在土炕上体味那一段岁月和那永不褪色的乡情。
作者文笔朴实,如唠家常,但却让记忆中的岁月和乡情缓缓流淌在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地域文化的同时,更能体悟到乡情的绵长。
本文由“文字之光社区”助力。
【文字之光】是已立项注册,自2020年元旦始启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区居民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而设立的专题,专题目前不接受投稿。
广大优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优选专题【金色梧桐】中,编委会从中选出优质文收录到【文字之光】,并从中精选出最优质文加以推广。
我们期待你的优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掷地有声、灵动有趣的文字,我们定会用足够的真诚与你的文字共舞,让优质的文字发出耀眼的光芒。
找到我们有两种方式:
01 在微信群中搜索文字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