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客观世界,每个人也有不同的理解与认知。而这些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人们怎样去看待这个社会,以及个人的心态和行事风格。
认知并无对错,却有高下之分,好的认知会帮助我们逻辑自洽,遇事不纠结,办事不拧巴。
我是斯多葛哲学的拥趸,我的认知有两块基石:变化与概率,它们一脉相承,前者是本质,后者是工具。
物理学告诉我们,并不存在“绝对的静止”,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当中。运动就是变化。社会这个复杂系统里,所谓的“蝴蝶效应”比比皆是,这就意味着我们很难去针对某个特定现象找到充分且准确的驱动力。
然而,因为讨厌不确定性,我们习惯站在当前,回看过去,总结出一些“现在”看来“显而易见”的因果关系。并把这种因果关系推而广之。殊不知,条件、环境发生变化之后,这种因果关系是否有效并不好说(缺了“再抽象”这个环节)。这也是“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之一。很多“成功学”著作,也是在这一点上出了问题。
多数情况下,我们立足当前,展望未来,依然迷雾一片。
那在多变的社会中,我们如何自处?就需要引入相应的认知工具——概率。数学上,有贝叶斯定理,简单说就是用掌握的新条件,求解原有样本在新条件下的概率。推广到认知世界上来,可以认为是用新证据,修正初始的假设概率,使其更能反映真实情况。实际操作中,当有新证据支持我们的假设时,就调高概率;反之,则调低概率。
用这种不确定的视角来看待事情,会使我们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感恩。
一段时间的践行之后,我逐渐摸索出这套认知论的关键,总结如下:
1、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只是概率大小问题。特别是加入时间、空间、关系三要素,事情的发展可能完全出乎意料。
2、要勇于用新我否定旧我,这是贝叶斯定理得以有效运用的前提。
3、保持海纳百川的态度,悬置绝对论断。不偏听偏信,不自动过滤反面信息(有时还要主动去找对立的信息)。
4、存量和增量比较,应该更关注增量,增量蕴含变化。
5、“自我”是重要的变量之一,积极参与到变化当中,可以显著改善结果的概率。
6、坚持选择“大概率”事项,即使结果并不如意。
7、熟练掌握“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用于概率分析。
这种认知论的局限是根据已知,进行线性外推,动态调整,最多能解决“知道我们不知道”的问题。对于黑天鹅事件(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这种认知论是无法奏效的。因此,再补充一点:
8、敬畏“小概率事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做冗余准备,锻炼反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