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歌劇(Opera)應該是最昂貴的一種表演形式了,高成本的人力和製作,最後還要想辦法把觀眾塞滿歌劇院。於是所在的城市有一個歌劇院何其珍貴,回到亞洲覺得絕對無法這樣看了,於是我決定把在Royal Opera House的每齣搬演的歌劇都看一看。只是這個決定下的有點晚,冬季早就開放售票兩個多月了,只好每天刷網頁看有沒有退票。愛情靈藥買到了,化妝舞會也買到了,就只有崔斯坦與伊索德死死的只剩下200鎊的票。
於是我開始過著隨時刷網頁的生活,終於在咬著吐司的同時,抓到一張30鎊的票。開開心心掏卡付錢之後,想說怎麼是下午5點開演,一看才發現要演5個小時。因為太久了,中間甚至有兩個中場休息。
震驚之後也很好奇,到底五個小時之後,觀眾的反應會是怎麼樣?
我對華格納完全不熟,只知道「崔斯坦與伊索德」「尼格龍的指環」「萊茵黃金」「德國人」和「不太好懂」。於是訂票之後趕緊惡補,開著Youtube當唸書的配樂聽。不愧是 四小時個歌劇,光是序曲就十多分鐘。
這天我排開所有行程,睡到10點多,悠閒泡咖啡吃早餐,任何需要動腦的事情都不做,保留精力給晚上的五小時。
30鎊當然還是在Amphitheatre區,坐下來才發現前面有個平台,雖然因次讓我有空間放東西在上面,但是我必須坐直身子或趴在上面才看得到舞台全景,所以四個小時我都在這兩個姿勢中變換。
我其實非常怕走現代風格的舞台,音樂深奧已經夠辛苦了,如果沒有色彩繽紛且華麗的舞台真的是很痛苦。結果就碰到這個: 幾乎只有黑色和白色,前方一桌一椅的簡單程度跟京劇有得比。演員的衣服也都是黑白兩色。
而四個小時的歌劇就是四個小時啊,光是序曲就演奏了十多分鐘,演員才緩緩出現在舞台。第一幕是伊索德發現自己愛上殺了未婚夫的崔斯坦,正在侍女憤恨的說到想要報仇。崔斯坦與伊索德在西方文學的地位,跟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位置是一樣的,華格納用四個小時的音樂,描述這一個愛與死的故事。
我得誠實的說德文不是一個好聽的語言,唱出來無法像義大利文一樣美麗,於是我很認真的聽著樂團,看著字幕。反正布景太過簡單你根本無法分心,演員的動作也都緩慢而沒有太大的起伏。
後來我才發現啊,這根本不只是音樂,這是哲學。
華格納的音樂深受叔本華的影響,他的悲觀主義和意志論。於是他用音符來堆砌他對叔本華的理解,主旋律動機主導一切,來解釋崔斯坦和伊索德的選擇。在這裏劇情的推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物的刻畫,和他們會什麼做這樣的選擇。
到底是為什麼要愛至深,以至於求死?
華格納的音樂不「高」,不會有容易記起的旋律或是高亢的音符,但是非常「深」。皇家歌劇院的音樂總監Antonio Pappano指揮的很棒,這齣歌劇的樂團編制十分龐大,難在於要讓「每個樂器都能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又能「同時和諧的出現」。
進歌劇院前我還自以為聰明的先填飽了肚子,並且抱著「如果想睡覺中場休息就去喝咖啡吧」的想法。沒想到中場休息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做的平民區走廊瞬間開始野餐大會,什麼便當都有,從三明治到外帶壽司,讓我好後悔幹嘛不帶東西進來吃。
幸好在最後一幕,碰碰碰的一口氣死了三個人,血濺四處,終於讓舞台染上一點顏色。謝幕時觀眾非常激動(四進歌劇院看到最激動的一次)大概謝幕謝了15分鐘吧,尤其是指揮出來謝的時候大家瘋狂喊「Bravo」。
坐在我旁邊的是(又是)一位英國老奶奶,中場休息的時候有小聊了一下,她非常喜歡這次Royal Opera House的製作,尤其是布景簡單更能讓人專注在音樂上。我說很意外華格納的歌劇居然這麼多人來看,票好難買,她說她是買每天保留的day seat,反正他住很市區,所以經過來問一下就行了(羨慕)。羨慕的是看歌劇好像可以是一件非常隨性的事情,但是要聽懂其實是要做非常多功課和背景了解的。
最後我們一起走出歌劇院,我說今晚觀眾好熱情啊,她笑說華格納何其龐大,全本上演這齣歌劇,是多麼美麗的一件事情。
時間: 2014年12月11日 17:00
地點: Royal Opera House, London
指揮: Antonio Pappano
導演: Christof Loy
卡司: Stephen Gould/ Nina Stemme/ John Tomlinson/Iain Paterson/ Sarah Conno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