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我想通了一件事,为什么努力不一定有成效。
之所以在三十六岁才想通这个问题,是因为自己过去的认知局限所致。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主流教育,只一味提倡努力,我们被教导“付出就有回报”,但是,至于回报多少,却绝口不提似的。
如果很多人都在努力,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努力取得了成功、有的人努力却一无所获,对此,学校教育没有告诉过我们。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父母也都是本分的老实人,从小便叮嘱我们好好学习、成人成材、回报社会。通过考学进而找到好工作是重中之重。
绝大多数人服从于这个“铁律”,一辈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这也没什么不好。只要我们不神经质地追问:“那么多人都很努力,如果努力就有回报,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那么大?” “我们学习难道不够认真吗?我们工作难道不够努力吗?我们付出的难道还少吗?为什么我们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人生,为什么我们过的日子是我们不想过的日子?”
在图书市场上,要想遇到专门讲解这个问题的书籍,似乎也需要一些运气和缘分。过去的这么多年里,我一直都没有看过讲解这方面内容的书籍。
然而,我还是要感激当今时代资讯的发达,信息传播的广度被大大拓宽,使我得以结缘一些书籍,从而在这方面略知了一二。
02
其中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人们一般都会提到出身。但这不是我想讨论的。因为,总是去纠结那些改变不了的过去,是浪费时间。
前两天我写了一篇文章《你为自己全力以赴了吗?》。有人对我说,我的确全力以赴了,但是心却感到特别累。
忠于自己的全力以赴,心里不是应该感觉到快乐吗?问题在于,你是为了成就自己的梦想,还是为了成就别人的意志?
无数人的全力以赴,都和自己无关。
如果我们并没有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不知所以的东西在全力以赴,为了没有意义的东西在全力以赴,那么我们当然会觉得太累了。这样的努力,如果既不能赢得实在的利益,又带不来内心的幸福,那么,它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当一天即将结束时,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这一天,我属于自己吗?
03
博多·舍费尔在他的书中曾经有个提议,认为我们在工作时间内,应该用1/3的时间来进行具体的工作,1/3的时间来持续学习和成长,剩下1/3的时间来自我定位。
工作、学习提升和自我定位三者缺一不可,就像一个金三角。
有了自我定位,比如说“我想要做一个摄影师” “我想要开办一家公司”,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提升符合这个目标定位的能力素质,或者不去实践这个目标定位,那么自我定位便是空泛的。
有了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如果我们不持续学习,那么我们就只能长年累月地用同样的技能重复劳动,如果我们没有实时进行新的自我定位,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会逐渐和我们自己失去了关联。
如果我们一直在学习,但却不知道为何而学,也不知道学习是助推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那么就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尽管接受足够的学校教育能使我们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但学校教育却很少教会我们实现自我。
如果我们只是在学习却没有在实践中加以检验,那么我们永远无法形成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
每一天都有一定比例的工作、自我定位和学习,这种三足鼎立的全力以赴,才是最有成效的。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帮助你朝着既定方向推进,你既开足马力,也及时加油、调控方向。
在任何一个方面单一的全力以赴都是低效的,甚至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
04
这个时代有很多贩卖焦虑的人,不断在放大人们工作的重要性、放大人们学习的需求,但是却从来不提一个人应当如何自我定位。
没有自我定位,你就会淹没在茫茫人海,找不到自己,别人也找不到你。
自我定位应该就是每个人的定海神针,是由你的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个性、兴趣、热情、天赋等共同构建的。你的自我定位就是你要通过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来实现上述这一切。
至今,我也正在这条路上走着。我还没有完全把这条路趟出来。
但是我保证我会在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直到走出一条真正、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道路。
从古到今的农民起义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很多人提到这句话的时候,讲到的都是农民的局限性,却忽略了这句话重要的进步意义。
它的进步意义就是打破了过去人们以为自己不配、认为自己命该如此、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魔咒”,打破了这样一种死循环:因为不配,所以不争取;因为不争取,所以也得不到;得不到是因为不配。
直到今天,多少人还活在这样的死循环里。
我们都值得更好的人生,我们都值得成为最好的自己,只要足智多谋地去争取,最终一定会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