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有钱的单身汉,都想娶一位太太,这似乎是举世公认的真理。——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作为普通读者的第一篇,可选的书真是太多了,当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大堆书名都跳了出来,似乎争着向我展示它们有多重要。如果从经典的角度考虑,顺便展示一下我的古典文学修养,那么今天出现在这里的毫无疑问应该是荷马史诗,当然,把爱书人的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放在这里似乎也有理有据。选择路德维希的《拿破仑传》,也能展现出我们狮子座的王者风范,《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那更是我的镇宅书,尽管现在我手中还没有一套精装本。
但以上这几本我统统没选,而是把简奥斯丁放在这里。原因有二,第一就是因为她的低调,前述几部作品在我脑子里吵吵的厉害,根本没法子理清思路去写,而简奥斯丁的六部著作,就在那里,不争不抢,静静地观望,一下就入了我的法眼。同是二十多年的老朋友,只有简小六(简奥斯丁的六部小说,每次这么打实在太累,脑子忽然灵光一现,就蹦出这么个简称来)最平和冲淡,经常让我忘了她的存在,但想起来又是最老的朋友之一。还不属死了的西方白人男性的作品。于是,就索性把她排在第一位。
简奥斯丁生于1775年,1817年去世,留下了六部小说,另有后人整理的奥斯丁书信集传世。在奥斯丁的时代,四十二岁去世不算早夭。比她晚些时候的勃朗特三姐妹,享年都未能超过四十岁,在一部济慈的传记中记载,那个时候医疗条件不好,加之饮水不洁净等因素,大部分普通人活不过知天命之年。
简奥斯丁生活在18、19世纪之交,在历史上,正赶上拿破仑战争,文学上处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替时期。但读她的作品,如果不是刻意去寻找,我们很难发现那个波澜起伏的时代在她的作品中有什么印记。她的作品,充满平和安详的气氛,她生在乡绅家庭,描写的也都是这个社会阶层的事情,舞会,爱情与婚姻。就像前面第一段提到的《傲慢与偏见》,作为她最知名的作品,写的也是这些内容。乡绅贝内特先生膝下无子,只有五个女儿,如何把这五个女儿嫁出去,就成了贝内特太太心头一件大事。这个时候,年收入五千英镑的彬格莱先生住进了他们村子。这个有钱的单身汉立刻成为全村关注的人物。在一次舞会上,彬格莱和贝内特家的大女儿一见钟情,而贝内特家的二千金伊丽莎白则对彬格莱的朋友,年入一万英镑但却傲慢无礼的达西先生非常不满,故事就这样继续下去着,种种偏见与误会交替进行,最终照例是一个圆满的结局。由于作者本人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对自己书中所写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因此,她在为我们展现出十九世纪英国的乡村生活同时,也刻画出那个时代的人物。
奥斯丁是温和的,她的作品中基本上没有需要严厉谴责的反面角色,有的只是自私愚蠢,虚荣自负的人物,他们并非道德败坏,只是因为此类性格上的弱点而可笑。作者就在那儿,观察着他们的一言一行,用略带讽刺的笔法记录下来。开篇第一幕就特别精彩,复制黏贴如下:
有一天班纳特太太对她的丈夫说:“我的好老爷,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你听说过没有?”
班纳特先生回答道,他没有听说过。
“的确租出去了,”她说,“朗格太太刚刚上这儿来过,她把这件事的底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
班纳特先生没有理睬她。
“你难道不想知道是谁租去的吗?”太太不耐烦地嚷起来了。
“既是你要说给我听,我听听也无妨。”
这句话足够鼓励她讲下去了。
“哦!亲爱的,你得知道,郎格太太说,租尼日斐花园的是个阔少爷,他是英格兰北部的人;听说他星期一那天,乘着一辆驷马大轿车来看房子,看得非常中意,当场就和莫理斯先生谈妥了;他要在‘米迦勒节’以前搬进来,打算下个周未先叫几个佣人来住。”
“这个人叫什么名字?”
“彬格莱。”
“有太太的呢,还是单身汉?”
“噢!是个单身汉,亲爱的,确确实实是个单身汉!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磅的收入。真是女儿们的福气!”
“这怎么说?关女儿女儿们什么事?”
“我的好老爷,”太太回答道,“你怎么这样叫人讨厌!告诉你吧,我正在盘算,他要是挑中我们一个女儿做老婆,可多好!”
“他住到这儿来,就是为了这个打算吗?”
“打算!胡扯,这是哪儿的话!不过,他倒作兴看中我们的某一个女儿呢。他一搬来,你就得去拜访拜访他。”
“我不用去。你带着女儿们去就得啦,要不你干脆打发她们自己去,那或许倒更好些,因为你跟女儿们比起来,她们哪一个都不能胜过你的美貌,你去了,彬格莱先生倒可能挑中你呢?”
“我的好老爷,你太捧我啦。从前也的确有人赞赏过我的美貌,现在我可有敢说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了。一个女人家有了五个成年的女儿,就不该对自己的美貌再转什么念头。”
经典作品之所以具有穿透时空的魅力,就是因为它们在每个时代都能常读常新,通过上面贝内特夫妇的一段对话,夫妻两人的性格特征和平日相处之道都已经跃然纸上,二百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也像是发生在身边一般,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在奥斯丁的作品中,这样的场景处处可见。跟随着她的文字,我们徜徉于英国的乡间,了解当时那些绅士淑女的生活。这种日子看起来太过平淡,但英语里有这样一句话:no news is good news. 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之后就会觉得,宁静平淡的日子最难奢求,也最值得珍惜。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革命已经收功,战争已经落幕,正义得到伸张,繁华的文字落尽之后,这种家长里短,晚宴舞会,反而在奥斯丁的笔下穿越悠悠岁月走到今天,体现出天然真淳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