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是《救猫咪》原书中的章标题,我原封不动的抄过来,接下来的内容,也是提炼自《救猫咪》第六章,并非本人原创。这一篇主要介绍斯奈德先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写剧本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希望对你有帮助。
【救猫咪】斯奈德所说的救猫咪规则主要是指这两点:第一,当我们见到主角时,他(她)必须做点事情让我们喜欢他(她)并且希望他胜出;第二,编剧必须注意要在一开始就让观众与主角的困境“同步”。第一点很容易理解,说实话,第二点我也没搞清楚,这个坑先挖着,等到我以后想通了,再来解释。一般来说,都可以设计出合适的救猫咪情节,可不是说你的主角真的爬到树上去救一只猫咪,我的意思是指,你要让主角做点讨人喜欢的事。比如《午夜惊情》开头阿尔帕西诺所饰演的警察男主,出场第一场戏就是干净利索的设局抓了犯人,然后一出门就遇到了另外一个漏网之鱼,这个犯人带着自己的儿子,男主为了顾及小孩的感受,为了维护父亲伟大形象,所以暗示犯人离开,我们看到了男主人性中温暖的一面,观众会对他顿生好感。这就是救猫咪的技巧。当然还有这样的一种情况,你的主角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或者他是个另类,又或者他要去复仇杀人,这种人设本身在讨观众喜欢这件事上就没有优势,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呢?办法就是让主角的对手更坏,参见《低俗小说》开头。我常用的方法是,热开场,因为我写警匪的戏比较多,喜欢以警察男主在街头追捕犯人开场,一方面可以快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置人物,再用一个救猫咪的技巧,比如男主追捕的过程中顺带救了要被车撞的小孩之类的,让观众对男主产生好感,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快速的介绍地理环境,尤其是有地域特色(比如少数民族小镇之类的)的。
【泳池里的教皇】这是个实用的技巧,简单来说,就是在情节里,你的人物要长篇大论的介绍一些东西的时候,你要学会用有趣的东西勾住观众的注意力,避免观众听着听着就烦了。我举个例子,《滴答滴》是讲两个愚蠢的水管工人被忽悠去比弗利山大街地下偷油。两个水管工人受漂亮女孩引诱加入盗抢案中,并受邀到女孩老板家,在那里坏蛋讲解整个盗抢过程(注意讲解的东西很多,如果观众从头听到尾,绝对会觉得很无聊,不能拿观众的注意力冒险)。他会讲解这两个水管工人如何潜入那间房底下的油井里,然后把原油连接到城市底下的排水沟里,这样原油必然会流向大海,坏蛋的邮轮会在那里等着。再让观众听这个无聊的说明的时候,我们是在拿观众的注意力冒险。我们的解决办法呢?“泳池里的教皇”。在这个场景中,会议开始前,两个傻瓜主角为了向漂亮女孩炫耀而进行喝冰茶比赛——他们都喜欢这个女孩。在会议刚开始时,他们都想去小便。相当尴尬,这个场景的幽默之处在于,他们坐在那里,两腿交叉,努力想把注意力集中到坏蛋的“ppt”演示上,但各种“利尿”的画面都浮现在他们周围。窗外,草坪上的自动喷洒器源源不断地喷水,邻家小狗在灌木旁酣畅淋漓地“解脱”。还有房间内女孩拿着透明水壶往漂亮的高脚杯里倒冰茶。看到这些画面,两个主角的眼睛慢慢地,痛苦地对视,同时坏蛋一直在唠叨着至关重要的偷盗信息。观众的注意力都被这两个人滑稽的表现吸引了,可能并没有仔细听坏蛋的话,但是相信我,如果没有这个“泳池里的教皇”,观众可能根本就不想听坏蛋的话。
【不要有双重神秘力量】原书中的说法是,一部影片中有双重神秘力量,观众会怀疑影片的真实性,对于这点,我并不感冒,所以,我倒是觉得这点没啥意义。
【铺垫不能过长】这个很好理解,我们前面介绍过救猫咪15点节拍表,也说过每个节拍在时间线上对应的位置。正常来说,铺垫就是前10分钟,如果你前面铺垫过长,一直不出现突发事件,一直不让主角踏上冒险的旅程,观众就会觉得片子节奏太慢了,剧情拖沓,会丧失兴趣的。
【黑人医生,糖太多了】斯奈德先生在这本书介绍的所有原则和定理,一部分是他接受的前人的理论,另一部分则是根据他自己的经验悟出来的道理,因为是他自己悟出来的,就像是探险者可以给他发现的每一个无人知晓的小岛随意命名一样,他也给自己悟出来的道理起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名字。乍一看这个名字很古怪,你只有读了原文,才知道这个名字就是这个原则的来历。我简单一句话总结就是,你不要堆砌太多创意。比如斯奈德先生认为,设计一个人物,你可以给他设计独特的地方,这样方便你设计情节和冲突,但是你如果你赋予了一个人物太多的独特的地方,就不合适了,有炫技之嫌。说实话,我个人是不太认同斯奈德先生的看法的,你做一个片子的时候,思考创意,你怕创意多吗?你怕堆砌创意吗?可能你连创意都想不出来,但是如果你真的突然一下子有了很多创意,是不是一定只能选择一个最夺目的创意呢?也不一样,主要是合适就行,我认为你同时采纳三个创意,也不是不可以。
【小心那块冰川!】这又是一个难懂的名字,简单来说斯奈德的意思就是,你在影片中设计一个危险的处境,或者扣人心弦的危机,是非常棒的设计,但是这个危机不能离主角太远。危险必须是眼前的危险。赏金必须是我们关心之人的赏金。即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必须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来,以便我们知道后续的危险,如果不是这样,那你就违背了“小心那块冰山”的原则。这里是其它“冰山”的清单,这些“冰山”缓慢接近或者太远,没有威胁甚至无聊:
偷偷摸摸的坏人;
装备着AK-47的“蜗牛”;
来自西伯利亚的取消赎回信;
嗜杀成性的独脚老太太(动作慢);
一群愤怒的海龟;
蝗虫;
【曲线公约】影片中的每个人物在故事进行中都要有所转变,只有坏蛋才不会转变。但主角及其朋友都会发生较大的转变。因为,人物会发生转变,就意味着这个故事这个经历非常重要,对所有相关人物(甚至观众)来说可能改变人生——曲线会影响相关的所有人。自古以来,所有优秀的故事都会表现故事中人物的成长和心路转变。所以,必须精心设计每个人物的铺垫和回应,并贯穿始终。某种程度上,故事讲的就是转变。告诉我们谁成功,谁没成功的标尺就是转变的能力。好人是那些愿意接受转变并能将其视为正面力量的人。坏蛋是那些拒绝转变的人。在我们做案板八步工作的时候,我们就要时刻提醒自己,人物要有转变,要做出每个人物如何转变的注释,以及在每个人物在故事中前进时标出重要的转折点。如果你觉得剧本平淡,快速检查一下曲线公约,看看在所有人物成长和转变方面是否需要再下功夫。除了坏蛋之外,所有人物都需要转变(这里提一句,有的影片在结尾处转折时,会展现出坏蛋人性中某个闪光点,注意一般这都不是坏蛋转变了,而是编剧在结尾处才给你展示一些在前面没有给你的信息而已,坏蛋可能本来就这样,比如坏蛋爱女儿,这并不是坏蛋转变了,只是前面没有交代过坏蛋爱女儿)。
【别让媒体介入】很多影片,剧情里,设计了媒体介入,这往往会伤害观众感同身受的感觉。比如《外星人ET》,片子里没有让媒体介入,没有记者采访小男孩和外星人,没有电视台新闻报道。那么我们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是和小男孩同一个视角,我们刚开始发现外星人,也会和小男孩一样产生恐惧和好奇的心理,我们慢慢的就会自我代入,我们也会担心别人发现这个外星人,我们也想把它藏起来。所以,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会产生诸如恐惧,好奇,担心,兴奋,紧张的情绪反应。但是,试想一下,如果片子开头就是电视台报道,发现外星人,我们还会有这种感觉吗?现在全世界都知道美国有外星人了,我们都关注这件事,这成了新闻和公众事件,一下子没有了那种神秘和兴奋的感觉。因为一个秘密,只有你和小男孩知道时,你会感觉到你好像和小男孩,外星人之间达成了某种神圣的契约,就是这件事只有我们三个知道。但是一旦媒体介入了,坏了,全世界都知道了,你心中便不再会产生那种和小男孩和外星人紧密相连的感觉了。这样和看新闻联播没啥区别,就没意思了。
最后我要吐槽一下,市面上编剧理论书有很多种,也就是说有很多理论家,但是真理就一个,每个理论家却又给真理起了不同的名字。我的意思是说,有时候你在看这些理论书的时候,你会看的晕头转向,首先不同的理论家对同一个东西的叫法可能都不一样,你研究名词解释都要研究好久,你以为这个理论家发现了一个那个理论家没有发现的东西,其实并不然,只是那个理论家对这个东西的叫法不一样。就像是美国人管水叫“water”,中国人叫“水”,意大利人叫“L'Acqua”,德国人叫“Wasser”,法国人叫“De l'eau”,俄罗斯人叫“вода ”。你可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搞清楚,虽然每个人的叫法都不一样,但是他们说的都是同一样东西。所以,当你在网上,或者朋友圈里看到各种编剧课程,吹的神乎其神,甚至拽词,说很多你听都没听过的,他自己创出来的专业词,你别着急,仔细琢磨一下,可能就会发现还是换汤不换药,还是老知识点,只是起了新名字。另外,对于浩如烟海的编剧理论书,也不要害怕,耐心精度一本,其余的自然也就理解个十之八九了,因为,干货理论知识,就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