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1)殷:商朝多次迁都,直至盘庚在位,定都于“殷”,从此定下来,所以“商朝”也称为“殷朝”
2)因:沿袭、继承
3)损益:增加的和减少的
4)或:有的(朝代)
5)虽:即使
【译文】
子张问孔子:“我们可以知道十世之后的国家的礼仪和制度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的礼仪制度是继承夏朝的,其中所废除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后来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礼仪制度,其中所废除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今后即使还有会继承周朝的朝代,也一样会沿袭现在的规律。如此推断何止十世以后,就是一百世以后也是可以预先知道一些的。”
【理解与思考】
子张这个人我们也是有一些了解的,酷爱学习一些比较难的问题,而且喜欢学为政!而这一则其实也是有背景的,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叶公问孔子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近云尔’。”的背景是当时孔子去求见叶公,希望能在政事上得到一些启示,叶公这时候问子路,子路就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孔子告诉他,你怎么不多说点我的好话啊!我当时学这一则论语时并没有找到这个背景,觉得这单纯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心里还在想,老夫子也不过如此,一点都不谦虚,到后来随着逐步学习我才了解了这里面是有背景的,而且背景对解释某一句话很重要!但是当时那一篇也没有改,留着也许让自己记忆更深刻,毕竟咱是学习嘛!那么这一篇文章的背景是什么呢?就是孔子和子张在谈论为政,孔子说:“领导们制定政策的时候要有长远的眼光。”子张当时对周朝马上就要完蛋了的现状持悲观态度,觉得周朝马上就完蛋了,还有什么可长远的呢?就问孔子“十世可知也”。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一世为三十年,他想说的是,过上一段时间周朝完蛋了以后的政治还能知道吗?在那个时代,爷俩坐那没事干谈论这个国家该完蛋了,那是违背“儒家思想”的,所以这个十世其实说的时间够长的了,很给面子了。孔子这时候告诉他:“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就是说,夏朝、商朝不是都完蛋了吗?但是他们的礼法大部分都被继承了下来,到底损益有多少,我们是都知道的。这样算下来将来就算有朝代继承了周,还不是老一套?一百世有什么不可以知道的呢?所以你现在制定的礼法只要足够好,即使这个朝代用不上,那以后的朝代同样可以使用啊!只要有朝代用了对百姓不是都有好处吗?这就是孔子的远见卓识,别看儒家学派在当时并没有特别被人认可,在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派基本占领了中国的政治市场,而且有很多弟子都在后世得到了追封,就说子张吧,唐代追封为“陈伯”。宋加封“宛丘侯”。南宋咸淳三年进封“陈国公”,升十哲位。不久又称“陈公”。明改称“先贤颛孙子”。看来真的是“虽百世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