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
—————————————————————————————————————————————————
浙江省: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折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
—————————————————————————————————————————————————
杭州市,杭州古称钱唐。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又称临安、钱塘、武林、杭城、宋城。
上城区,南宋皇城居南,后习惯以南为上,故名。1949年置上城区。
下城区,949年建下城区,在故皇城北,以南为上北为下习称得名。
西湖区,以境内有西湖而得名。
滨江区,位于钱塘江南岸,以濒临钱塘江而得名。
江干区,因地处钱塘江北岸,故名江干。“干”,水边之意也。
拱墅区,以境内有拱宸桥、湖墅而得名。
萧山区,因县治西部有萧山而得名。《汉书·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又称萧然、余暨、永兴。
余杭区,《太平寰宇记》卷93杭州余杭县引《郡国志》云:夏禹东去,舍舟船登陆于此,乃以为名。余通禹,杭通航。
富阳区,古称富春,东晋太元十九年(394),为避简文帝生母太后郑阿春讳,更名为富阳,富阳之名始于此。
建德市,《太平寰宇记》卷55睦州建德县:吴“甘露元年(265年),孙韶于水滨得大鼎进之,吴后主因改宝鼎元年,封孙韶为建德侯”。后置县,仍以建德为名。取建功立德之义。又称严州、新安江。
临安市,据《太平寰宇记》卷93杭州临安县:“临安山,县取此为名。”南宋偏安江南,有“临时安置”之意。
桐庐县,《方舆胜览》卷5建德府《山川》载:桐君山“在桐庐。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问其姓,指桐木示之,因山名桐君,郡曰桐庐”。
淳安县,明《嘉靖淳安县志》卷1《风俗》称:“兹邑旧以淳而易安得名”。
—————————————————————————————————————————————————
宁波市,宁波古称为“鄞”(yín),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贸阝、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又称甬城、甬上。
江北区,因地处甬江、余姚江北,故名。
海曙区,因区内有一座建于唐代的鼓楼——“海曙楼”而得名。
江东区,因地处奉化江、甬江东岸,故名。
北仑区,因北仑港得名,北仑港是以港中一小岛北仑岛而命名。
镇海区,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在鄮东甬江口建望海镇,为镇海建制之始。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改望海镇为望海县,未几改为定海县。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8年)定海县改名镇海县。又称浃口、蛟川、海天雄镇。
鄞州区,据《读史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奉化县:鄞城“县东五十里。志云,夏有鄞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堇,草名也,加邑为鄞”。县以赤堇山为名。又称鄞县。
余姚市,《水经·沔水注》:余姚县“因句余山以名县,山在余姚之南、句章之北也”。据《越绝书》卷8载:“越人谓盐曰余。”余姚亦为古越语地名。《史记·五帝本纪》正义:“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
慈溪市,宋乾道《四明志》卷16《慈溪县志·水》载:“慈溪县南三十里,与大隐山接,本曰大隐溪。里有董黯,生后汉时,性笃孝。母寝疾,好饮此溪水,每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筑室溪滨,板舆就养,厥疾乃痊,因名溪曰慈溪,后乃以名县。”。又称三北,桥城。
奉化市,据《大明一统名胜志·浙江宁波府志胜》卷5载:奉化县以其民淳,易于遵奉王化,故名。
象山县,《读史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象山县:象山“在县治北,形如伏象,县以此名”。
宁海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置宁海县,由于沿海之地饱受海浪不宁之苦,取海静境宁之意。又称缑[gōu]城。
—————————————————————————————————————————————————
温州市,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贤宰乡(今永嘉县瓯北镇)。是为温州建县之始。公元323年,东晋明帝设永嘉郡,“永嘉”两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置永嘉郡的同时,郭璞选城址建城,称“斗城”。相传建城时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又称“白鹿城”,简称鹿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改称 “温州”。取虽隆冬季节仍很温暖,故名温州。又称瓯,东瓯,鹿城,斗城,白鹿城。
鹿城区,相传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置永嘉郡筑城时有白鹿御花之瑞,故名。
龙湾区,1984年12月并近郊状元镇、龙湾乡及瓯海县永中镇2村置龙湾区,以境内龙湾乡得名。
瓯海区,温州古称瓯,瓯江口习称瓯海,1981年析原温州市郊5区置瓯海县,1992年3月9日设立瓯海区。
洞头区,因洞头山(岛)得名。
瑞安市,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建县之始,县名罗阳,吴宝鼎三年(268年)被更名安阳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称安固县,清乾隆《浙江通志》卷8《建置》载:“唐天复三年(902)有白鸟栖县之集云阁,以为祥瑞,遂改名瑞安武肃王闻于朝,诏改今名。”
乐清市,传春秋周灵王太子晋乘鹤至箫台山上吹箫,“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因以名县。民国《乐清县志》卷1《邑里志》:“邑取大乐正造士,小成七年,大成九年之义,因名乐成。”后梁钱氏以避梁祖讳改名乐清。又称乐成。
永嘉县,公元323年,东晋明帝设永嘉郡,“永嘉”两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民国《永嘉县志》卷2《舆地志·山川》:瓯江“在府城望江门外,一名永宁江,一名永嘉江,一名蜃江”。
苍南县,因处于玉苍山之南,故名。浙江省最年轻的县。
平阳县,公元283年(晋武帝太康四年),析安固南横屿船屯地置始阳县,这是平阳单独建县的开始。后也称罗阳县。不久,“取横屿及横江之义”,改名横阳,五代十国时,吴越王统辖全浙,横阳既平,改名平阳,一直沿袭至今。1981年析鳌江以南7区1镇另置苍南县。另《太平寰宇记》卷99温州平阳县:“邑有平阳岭”,故名。
文成县,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南田(今属文成县)人,死后追谥“文成”。”经纬天地为文,安民立政为成,合言之,文成就是经天纬地、立政安民的意思。县名即由此而来。
泰顺县,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县,景泰帝以“国泰民安,民心归顺”之意赐名“泰顺”。
—————————————————————————————————————————————————
绍兴市,绍兴从秦汉时代起,置会稽郡,唐代时称越州,至南宋康王赵构避难南渡,官绅上表,乞赐府额,赵构题“绍祚中兴”(绍,即继承,祚,即国统)遂改为绍兴府,这也就是“绍兴”地名的由来。元代废府为路,明清二代复称绍兴县,今为绍兴市。又称会稽、山阴、越州。
越城区,以历史上曾为越国、越州之都城、治所而得名。
柯桥区,2013年10月,浙江省人撤销县级绍兴县,设立绍兴市柯桥区。
上虞区,《水经·渐江水注》载:“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
诸暨市,据梁载言《十道志》:“诸暨县有暨浦、诸山,因以为名。”又称疏虏、暨阳、诸全州。
嵊州市,南宋嘉泰《会稽志》卷12嵊县:“东有簟山,南有黄山,西有西白山,为县之秀峰,嵊山在北,乃四山为嵊之义”。又称剡县(shàn)、嵊(shèng)县。
新昌县,又清乾隆《浙江通志》卷24《城池》引《吕光洵修城记》说:“新昌盖剡之东境,梁开平间,析其十三乡为县,以其创建也,因名新昌。”又称剡东、南明。
——————————————————————————————————————
湖州市,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又称霅(zhà) 溪、菰(gū)城、乌程、吴兴、湖城。
吴兴区,为湖州古称,三国置吴兴郡,包括今湖州一带,取“吴国兴盛”之意。
南浔区,以驻地南浔镇得名。又称南林、浔溪。
长兴县,乾隆《湖州府志》卷2《城池》载明顾应祥《重修长兴县城记》说:“城始创于吴夫差,厥形长,故邑名长城。钱缪有国,避朱温庙讳(其父名朱诚),改为长兴。”
安吉县,据《吴兴记》:“光和末,张角乱,此乡守险助国,汉嘉之,中平二年,分故鄣之南乡置安吉县。”取之《诗经》“安且吉兮”。
德清县,据《郡县释名》浙江卷上:“邑东有余不溪,其水清澈,余则不,故曰余不。邑临是溪,因名德清。”
———————————————————————————————————————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资料搜集校正不易,欢迎打赏点赞收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