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东北,在那个寒夜漫长的城市,雪更像是一种家乡的标配。鹅毛大雪,纷飞、旋转,一层层的堆积在心里。
小时候对于冬天的记忆,大多是在那白雪皑皑的户外发生的,室内温暖舒服,反而没有太多记忆。可能是因为冬天的户外玩的更冒险也更刺激,人们对于快乐与痛苦并存的事情总是那么的印象深刻吧。
无论是滑雪、滑冰、堆雪人,这座冬日宁静的小城,都会因为额大自然的馈赠,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娱乐活动。室外清爽又干冷,冻红的笑脸、爽朗的笑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有超强的适应力。
那时候是一定要穿雪地棉的(一种高帮棉鞋)。每场雪都厚到脚踝,因此买一双雪地棉至少不那么容易让雪滑到脚里,凉脚心。
妈妈想的很周到,但小孩子到底是顽皮的。那时候特别喜欢风隆起的雪堆,把脚抬高,一点点的踩下去,即使雪进到鞋里也不在乎,一定会踩雪踩到踩不下去,看到了彼此的印在上面的鞋印,相互比对,嬉笑一番。
偶尔有些年头,雪异常的大,我们的小短腿已经迈不开上学的步伐,经常是家长在前面走,有深深的脚窝,我们在后面踩到他们前面的脚窝里,不湿鞋,在后面亦步亦趋的去上学。
打雪仗的时候,大家最喜欢的就是带着热乎乎的手套插到雪地里,捧起雪握成一团,放到别人的脖子里面了。有时候还会嫌弃手套的臃肿,抛弃手套直接上手,握雪的手冻得红彤彤,冷得发颤,需要回家好久才能把手缓过来。
这些往事,随着成长离家,都变成了令人怀念的记忆。下雪成了从妈妈嘴里才能听到的话,而全球气候的变暖,妈妈也偶尔抱怨着“雪不大”。但至少家里还是下雪的。
第一年离家的2013年春天,北京下了一场厚厚大雪,周围所有的小伙伴都在仰头欢呼,在雪地上奔跑大喊,欢庆这场天赐大雪。我们北方孩子还觉是南方孩子没有见过世面,如果是现在,我可能也会跑出去在雪地里感叹吧,真的好久没有看过那么大的雪了,第二天清晨,除了周围的建筑,那简直就是记忆里家乡雪的模样。
又一年天气预报明日有雪,第二天和小伙伴匆匆的跑到故宫看雪,奈何雪量少的可怜,风一吹,故宫的黄灿灿的琉璃瓦上什么痕迹都没有,空留遗憾,这几年都期盼着故宫看雪,却一次也没有实现。
今年,早早地看到天气预报报道新疆下雪了,看到了熟悉的雪景就有些想家,最近大雪突袭了江浙一带,真心羡慕,也好想家,越长大越孤单,离家越远,只要是和家里有一点点联系的事物、风景,都成了思乡的媒介。
那个下雪的地方就是我的家,有童年、有父母。皑皑白雪将世界银装素裹,广袤的大地安宁祥和,怀念这样的景象,渴望下雪天。
瑞雪兆丰年,希望多下几次大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