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野工作(field work)
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族群(社区、社会),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具有整体性的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田野工作的意义:田野工作是人类学面对多样性文化建立比较研究理论的基础,人类学家不断处在对他文化多角度认识、寻求法则、诠释与建构的过程中,同时也加强了对其自身文化的理解,即运用“他者性”来反观、诠释与重构本文化以及推进对人类整体性认识的学术积累。
一、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研究视角(取向):
主位与客位
主位研究是站在被调查者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或者说用本地人的观点来努力理解文化。客位研究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或者从人类学家所利用的观点出发去研究文化。
宏观和微观
一般来说,比较大的区域性调查或跨区域调查都是宏观调查。微观调查又称“微型调查”,就是在一定的地方,在少数人可以直接观察的范围内进行的调查。
社区(宏观)和个案(微观)
人类学的调查社区是田野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社区调查目的:是为了揭示民族社会某一层面文化的全貌。人类学个案研究:以个体为调查对象,进行文化个案研究。
目的:在于通过个别去发现整体。个案调查是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侧面。
定性和定量
重定性轻定量一直是人类学调查的传统性倾向。当代人类学已开始注重定量分析,主要表现在把统计学广泛应用于调查研究中,运用到建立假设和资料分析全过程。
专题与综合
专题调查,就是选择某一方面具体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或比较的调查和研究。民族和文化的领域十分广阔,单靠人类学已无法驾驭层出不穷的新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民族学运用整体论的观点,打破学科封闭,与其他学科交叉协作,进行综合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参与观察
一种是直接观察。指人类学者作为旁观者观察并记录所发生的事情。直接观察需要的是我们观察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观察他们;我们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以及如何记录观察结果等。
指人类学者长时段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与非日常活动,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参与观察者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之中,以当事人的角度观察并理解诸文化事项及其行动的意义,梳理其整个的文化脉络,并加以诠释。
好处:一是提高了从田野工作中所收集资料的质量;二是提高了民族志的解释力。
2、观察参与
参与观察到观察参与的转变。标志着研究者不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志撰写或以他人为中心的论文格式间作选择,而是在叙事民族志中,同时表现自我和他人,着重于民族志对话的特征和过程。
参与观察的民族志作者尽力使自己既是热衷的参与者,又是冷静的他人生活的观察者;而观察参与的民族志作者则在实地调查中体验和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参与。参与暗示着情感介入,观察则需要超然的心态。同情他人而又保持科学的客观性,需要付出极大努力
3、报道人
所谓报道人(informant)是人类学者在田野调查中结识的能帮他们了解当地文化的当地人。关键报道人(key informant):(1)对己文化的濡化;(2)眼下的完全参与;(3)是调查者所不熟悉的文化中的人(4)有兴趣和有足够的时间;(5)非分析性,即能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或根据本土视角提出对事件的分析和解释。
4、正式访谈与非正式访谈
正式访谈:
非结构性访谈(unstructured interview),是人类学者提供一个开放性的主题或问题,由报道人自由阐述。非结构性访谈中,深入的个人非结构性访谈通常被称为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深度访谈是由调查者使用非结构性、直接的方式与报道人接触,用以发掘研究对象的基本动机、信念、态度等。
结构性访谈(structured interview),是指人类学者根据研究主题事先设计好具体问题,系统地访谈研究对象。
半结构性访谈(semi-structured interview)在一次访谈中同时容纳要求报道人回答的封闭式问题和允许报道人自由阐述的开放性。
非正式访谈(informal interview)是指人类学家通过非正式谈话和闲聊获取信息和资料的方式。人类学者同报道人可以谈及一些公众场合不宜言表的较为深邃的话题。同时,非正式访谈内容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可以使人类学者超越原有局限,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经验原则:(1)应该让报道人明白你的来意。(2)访谈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计划。(3)访谈问题应该简单而明确,(4)访谈问题可以先简后难,。(5)尽可能鼓励并使用报道人自己的概念、术语或分类。(6)访谈者尽可能少提示,(7)在访谈中少说多听。(8)注意访谈时间,(9)对报道人的尊重和关注,
5、主观抽样
抽样的概念:总体、样本、抽样、抽样单位、抽样框、参数值、统计值
抽样的类型:概率抽样、非随机抽样、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
6、谱系法
谱系法(genealogy method)就是收集家谱并编辑成系谱表以确定亲属制形式及其结构性质的研究方法。谱系法分析方法以个人为中心从家庭成员出发到整个世系群,是田野工作中将一人群分类的第一件事和出发点。谱系(genealogy)是有关血缘关系的记录或计算方法。
7、个人生活史
生活史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报道人进行深度访谈,将报道人个人全部或部分的生活以口语或书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回顾式叙述。
一方面,个人生活史研究可以用以描述当事人如何处理事件,从中了解当地人的生活经验,并用当事人的观点去诠释这些经验。另一方面,个人生活史并非只是孤立、零星的个人记忆,而是“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情境里,一个生命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和经历”。
个人生活史不仅具有阐述个人生命历程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透过个人的生活史观察到人的互动关系的历史。个人生活史方法详尽地记录了个人生活及影响个人生活的各项因素,个人生命轨迹在文化脉络中被充分展现,地方社会诸多面貌也随之呈现。由此,研究者能够进一步透过个人互动关系来认识社会机制及本质。
研究标准:(1)应从文化序列上研究个案;(2)个人的行为应视为与社会有关;(3)个案的家庭应顺从文化的功能研究;(4)应具体说明将有关资料转变成为社会行为的方法;(5)强调从孩提至成年的连续相关性;(6)应研究社会情境,以便发现社会压力、社会参与的种类和程度;(7)将生活史材料加以组织和概念化。
8、田野日记
田野调查日记的重要性:1)强迫研究者逐步缩小研究的范围,尽早就研究的方向和类型作出决定;2)帮助研究者提出一些可以统揽所有资料内容的观点,发展出一些可供进一步分析的问题;3)使研究从原始资料向理论建构的方向过渡;4)帮助研究者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了解自己还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以便下一步有计划地收集资料。
如何撰写田野调查日记:1)资料的类型(如访谈、观察、实物等);2)资料提供者的姓名、性别、职业等;3)收集资料的时间、地点和情景;4)研究者的姓名、性别和职业等;5)资料的排列序号,如对某人的第一次访谈等。
9、文化震撼
文化震撼又译为:文化冲击 (Culture Shock)主要是来自于两个不同文化差异而引起。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新环境。当你到达一个地方觉得很陌生、很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应定位在哪里?应怎么表现才恰当等等,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自在时,就是"shock"。好像过去所有的经验在刹那间突然短路。很多时候,文化冲击会引起身体上的一些症状:如头痛、胃囗不好、睡眠失调或者心理上的焦虑、沮丧。
culture shock可以分为3个部分:
①honeymoon-指当事人刚来到新的环境而产生的新鲜感,就像度蜜月一样。这时,当事人会对新环境的许多事物感到好奇,或者热衷于将其与原来的生活环境进行比较(虽然大多数是无意义的)。
②letdown-这一阶段发生时间因人而异,是指在新的文化环境已经生活了一段时间,新鲜感过去,进而出现的因文化差异造成的种种不便或麻烦。这时候,人的心情或者对待生活的态度进入低潮期,容易烦躁,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③resignation-最后的阶段�译为顺从期,就是走出letdown这段低潮期,逐渐适应了当下的生活,开始融合当地文化,这也意味着新的生活开始步入正轨。
以上三个�阶段都不可避免,只是因个体差异,度过每个阶段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
三、田野伦理:努力克服“我族中心”思想;平等的原则;尊重调查对象的原则;不扰民原则
参考:《人类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