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吃,一直是绕不开的话题。想我泱泱中华,自古以来对于吃只有三种命题:
直接可以吃的
看着好像可以吃的
得想点办法才能吃的
民以食为天,我要再说一遍。一日三餐不算甜点宵夜下午茶,一周二十一餐,一月大约九十餐,一年则是大约一千零八十餐。得某个外国友人曾豪言壮志要一个月吃遍全中国的美食,三年过去了,兜兜转转的连重庆都没走出去。当年微博的大火,催生了一批晒食物的吃货。一菜一拍,一肴一照,配上文字,上传微博,然后再大快朵颐,满满的仪式感。
于是,在美味与信仰的双重作用下,吃货以裂变函数增长,横扫宇内,席卷八方,其势锐不可挡。
以略显精神小布尔乔亚的说法呢,便是:“将悲伤溺死在食物中,用食物填补心灵的空虚”,吃到美食的那种享受与满足,不啻于嗑药致幻。
大概正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会种地的民族,所以我还得再说一遍“民以食为天”。毕竟,遍地美食的世界,想不吃都难的。
不然,你看咱们的英语China,拆分开就是“chi na”,吃呐?吃哪?
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
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
——别说,就这一段话来看,钱钟书老爷子和我还真是能玩到一块儿去的!他当年给人飞快地在纸上写满了正反两面的书目,我亦能飞快在纸上地写满正反两面的番号。
任何深植在记忆中的都是岁月的积淀。
我有个朋友,因为黑瘦黑瘦的,大家都叫他猴儿。
各式各样的水果他都喜欢吃,但有一样,除了苹果。
倒不是因为过敏,也不是讨厌。事实上猴儿一直都觉得苹果很好吃——或者说他认为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莫过于苹果了。只不过他与苹果相关的记忆,不太好……
猴儿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上学之后,猴儿便回到了镇上和父母住。
外婆家离他家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往来不是很方便。尤其高中他成了住读生以后,便更不可能隔三差五去看他的外婆。
猴儿的外婆最疼爱他了,平时有什么好吃的都给他留着。
某一次猴儿去看望外婆时候,外婆把他神神秘秘地拉到卧室,从柜子里掏出一个圆圆的,包裹着好几层粗布的东西。怕放脏了,打开后外婆又用湿布仔细擦了一番,这才一脸欣喜与期待地将它递给猴儿。
“苹果!这是上个星期有客人来,送我的。我一直给你留着。”一边说着一边笑眯了眼。
这是猴儿第一次吃苹果,他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早已被粗布吸干了水分的苹果,软趴趴的像棉花一样难吃。
猴儿敷衍出了几句好吃,从此在心中给苹果与棉花打上了等号。
再后来猴儿上了大学,住在111宿舍(我宿舍109,110归值班老师用),一次他的室友拎回来一袋子红艳艳的果苹果,分享给大家。
猴儿拒绝了,他不认为这个棉花一样的东西有什么好吃的。
好在大家都喜欢熬夜玩儿LOL,大半夜的饿得前胸贴后背了,宿舍没剩别的东西可以吃,猴儿只好抓起一个苹果,带着一丝悲壮的表情咬了一口。
丰富而酸甜的味觉体验让他如被电击一般定住了。那种与预想完全不同的清香、酸甜、爽口、生脆,让猴儿愣住了,这是与记忆中完全不同的味觉体验啊。 !
他咔咔咔几口咬光了一个苹果,又马上拿起另一个。与此同时,一种极度的悲代替吃到美食的喜悦渐渐席卷了猴儿全身。他想起了那个千里之外佝偻的老妇人,想起了她把苹果用粗布包好放进柜子里,想起了她节俭而清苦的一生,想起了她对于自己无私的爱。
说这个故事的时候,这个顶天立地的瘦小子少有地哭了。
所以,再说一遍民以食为天。天大的事情,都坐下来先把饭吃了。不忘深植我们体内的是怎样悲痛的回忆,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每一餐饭都做好,吃好。
不要浪费寄托在饭里面的任何一丝心血,毕竟这个世界上,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