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四川农业大学呆呆小分队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总览
1st 日依山转,车向水悬
7月11日早上九点半,我们团队一行九人收拾好行囊,奔赴遥远的丹巴。跋山涉水,一路上将川西高原的美尽数收于眼底。
我们翻越巴郎山,路过夹金山,途经四姑娘山,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地方,窗外的天蓝得纯粹,远处的雪白得唯美。
最让我们震撼的,是那一面面在山间猎猎飞舞的风马旗成串成串拉挂在亭子和松树间,印满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语、经文、佛像、吉祥物图形。在这里,宗教与自然和谐共生,融为一体,美得令人窒息。
我们逆着河流一路前行,从岷江的干流到支流渔子溪,再到大渡河、大金川,仿佛追根溯源一般去探寻隐藏在丹巴这片土地上的秘密。
抵达的时候阳光灼热而刺眼,耳畔有风吹得暖软,我们将在这里开展接下来的活动,保护丹巴水资源,探索藏寨水文化,用文字触摸历史,用脚步丈量大地。
2nd 厚积之下,方有薄发
7月12日清晨,我们伴着窗外的花迎鸟笑出发。在今天,我们没有立刻开始水质检测和水文化调研,而是打算着手与相关机构取得联系。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能得到相关机构的支持,我们的活动一定会事半功倍。
沿着丹巴县城的街道行走,可以看到穿着各色民族服饰的当地居民,有数个民族在此聚居。尽管每个人所属的民族不尽相同,但他们都会在每个对视时报以微笑,对每个旅者报以最大的善意。
寻寻觅觅,我们终于找到了当地的政府大楼,大家反复商讨后决定首先探访丹巴县广播电视台及丹巴县委宣传部,希望在最大程度上扩大此次活动的影响力。
最终,我们获得了由宣传部提供的到梭坡乡泽公村、聂呷乡喀卡村开展宣讲会的推荐信,而在活动当天,丹巴县广播电视台也将会在活动当天进行跟踪报道。
丹巴的傍晚很美,落日的余晖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明天一定是个好天气,我们的宣讲活动也一定会十分顺利。
3rd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本性澄明万古同,滔滔润物信无穷。
7月13日,我们将乘车前往泽公村与成都校区的团队一起举办“水与生活”主题宣讲会。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不断前行,我们在赞叹险峻山峰的同时也开始担心,这里交通如此落后,道路如此闭塞,孩子们真的愿意来听我们的宣讲会吗?
很快,小朋友们的热情欢呼打消了我们的疑虑,他们的阵阵笑声更是为大山里的宁静带来了属于青春的活力。
情景剧表演时,扮成仙人掌、小青蛙的队员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卡通视频播放引得小朋友连连惊呼,知识竞答的小奖品更是让大家跃跃欲试,我们的宣讲会旨在提升小朋友们对于水的重要性、如何健康饮水、怎样节约用水的认识。此外,成都校区的小伙伴还通过实验演示为大家展现了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与小朋友们合影留念时,望着他们纯真的眼眸和灿烂的笑容,我不禁感慨:原来我们一直站在天使的旁边。
4th山水人家,起弦风雅
7月14日,在丹巴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我们团队来到了中国最美十大乡村之一——甲居藏寨。
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向上攀缘,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整个山寨依着起伏的山势迤逦连绵,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油画般的藏居在丛林里若影若现,大家不时发出惊呼,这里真是一个有着世外桃源一般迷人风光的地方。
上午,我们在景区内按计划开展了水质检测活动,在不同海拔不同地点采集水质样本进行检测;一幢幢藏式楼房洒落在绿树丛中,我们宛若行走在一个让人长醉不愿醒的童话世界中。
下午我们来到了聂呷乡喀卡村,使用由MyH2O世界水质地图项目提供的测水仪器,通过现场测试的形式,为当地居民科普了水质健康知识,强调了饮用水健康的重要性。村民们围坐一圈,仔细地听完了我们的讲解,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喝酥油茶,盛情难却之下每个队员都喝了一大杯,虽然不是很习惯咸咸的酥油茶,但是村民们的热情却甜甜地落到了我们的心里。
活动结束后,团队负责人王静接受了丹巴电视台跟拍记者的采访,记者叔叔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的活动登上了丹巴手机报!
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保护丹巴水资源,探索藏寨水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
5th 久旱甘霖,他乡故知
7月15日将是忙碌的一天,队员们一大早就整装出发,今天我们需要探访丹巴环林局及水务局并初步展开水质检测活动。
我们携着盛夏清晨的第一缕暑气来到水务局,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当地水质概况;更幸运的是,当我们来到环林局时,刚好与几位毕业于川农的学长打了照面,他乡遇故知的欣喜弥漫在每个人的心头,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学长与我们畅聊在川农求学时的回忆,关切地询问学校地发展变化,同时对于我们的问题,学长们都给予了耐心的解答,并且从丹巴现状出发,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出了建议。
下午,我们在光明路、团结街等社区完成了部分水质检测,尽管顶着午后灼热地阳光,但大家依然充满干劲。为求水样的全面性,明天我们也将继续进行检测。
6th 文化记忆,流淌千年
7月16日,我们团队兵分两路,负责水质检测的队员携带设备前往山间采集更多的样本数据,负责水文化访谈的队员则出发前往丹巴县非物质文化展示馆了解嘉绒藏族的民俗文化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水有关。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水文化的烙印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嘉绒藏族的血液里。
在非遗展示馆内我们了解到,拥有悠久历史的角碉上的四个角,通常代表山神、水神、火神和土神,神灵崇拜其实是自然崇拜,藏族人民以这种方式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随后我们采访了非遗展示馆的工作人员,漂亮的小姐姐热心地向我们介绍了“煨桑”、“放生”等与水有关的风俗习惯,谈起当地的大金川、大渡河等河流,她的脸上露出骄傲又崇敬的笑容:“这是我们的神水,这么多年来,每次发大水,从来不淹我们的。”
看着她的笑容,我似乎突然明白了当地人对水的敬畏,护一片土地,佑一方人民,岁岁年年,无病无灾,这是多么大的恩德啊。
窗外的日光透过窗斜照进展示馆,在地上投下暖光的光晕,空气里飞舞着细碎的尘埃,逆着光,看不清大家的表情。游客间互不打扰,没有言语,我们仿佛在这一室沉默里,触摸到了丹巴流淌千年的文化记忆。
7th. the end 且歌且行,莫问归期
7月17日早上六点半,天光微亮,清风微凉,汽车开往回家的方向。
再次途经四姑娘山时已看不见远处山巅未化的积雪,四下眼前满是化不开的浓雾,恍若
一场梦境,手里的测水仪器又提醒我们这是一场真实的经历,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慢慢接触他们的文化,细细检测他们的河流,希望我们轻轻扇下的蝴蝶翅膀,能够在日后为丹巴水资源及民俗文化的保护贡献出一点点微薄的力量。
我们的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经过七个小时的跋涉我们回到了成都,甫一下车,城市特有的繁华气息铺面而来,竟让我们一时忘了身在何地。虽然我们离开了丹巴,或许再无归期,但我们仍会继续参与相关水资源保护活动,一路且歌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