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的鼻祖还应该是唐宋时期的铜红釉,特别是北宋钧窑的玫瑰红,海棠红等釉色的烧制成功,为釉里红的创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从现有史料来看,釉里红瓷器应该创烧于元代,成熟于明代,辉煌于清代,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
当然,各代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精品的产生。特别是元代中后期,这种制瓷技术以得到了提高,从现有的实物来看,釉里红的发色还是有不错的表现。
其实关于明朝御器厂在景德镇的设置时间,学界一直众说纷纭,大致上有五种说法,一是洪武二年(1369年),二是洪武末年,三是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四是宣德初年,五十洪熙元年(1425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学术问题,让学者们去争议吧,而我们作为古陶瓷的爱好者、收藏者,需要关注的是因御窑厂在景德镇的设立、烧造的时间这个问题在陶瓷产品上所带的一些列信息。
洪武时期的瓷器,不管以上五种说法中的哪一种是正确的,都会形成这样一种客观事实:这一时期的瓷器,生产工艺是不甚成熟的,生产工序是不甚完善的,管理体制是不甚完美的,这些,都会在洪武的每一件产品上打上印记。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上有好者,下必是焉”的传统。技术进步往往要靠人力来推动,而人力又往往以帝王的好恶与意志为转移,这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为什么明成化朝的瓷器纤巧隽秀?嘉靖、藏品征集壹三壹翰海零壹柒壹保利叁〇零肆万历朝的五彩瓷浓艳、热烈?清雍正朝瓷器典雅、秀丽?乾隆朝繁缛、工丽?这些都与帝王的爱好、鉴赏角度有直接关系。朱元璋是红巾军的领袖,“朱”字在字典上释义,只有两用:一是代表姓氏,二是代表红色。朱即红、红即朱。明王朝是朱家天下,也难怪釉里红的烧制虽然屡屡受挫,但却贯穿洪武皇帝的始终,甚至还远销亚、非、欧等国家和地区。
宣德时期的釉里红瓷也颇为成功了,摆脱了元末那种黑红、粉红的晦暗色调。而且宣德时对铜红釉的烧造技术掌握得较好,纹饰清晰,色泽鲜艳,被称为“宝石红”。
明初洪武釉里红上和元代产品有很大区别,表现为:
线描纹饰的成熟---明代釉里红在装饰上采用线描方法,改变了元代釉里红以色块为主的原始装饰工艺.洪武釉里红采用了勾勒点染、双勾填色等多种技法,能自如的表现各种纹饰.
釉里红呈色的改进---明初釉里红的呈色有了改进,整件器物的色泽统一,已较少见到含灰或烧飞的现象.洪武时,呈色有艳红、深红和灰红三种,艳红和深红的有晕散,灰红的一般无晕散.
器物造型的巨大---洪武釉里红以大盘、大碗、大瓶等巨型器为主,其中直径40厘米的大碗更是典型器物.对这种直径一尺多的大碗的真正用途目前还是个谜,有人猜测这种巨型碗可能是祭祀用具,使之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明代釉里红技术上的改进完成于永乐和宣德两朝.到永宣时,釉里红呈色已娇艳欲滴,釉面油润晶莹,纹饰绘画趋向简约和灵动,达到了釉里红制作的巅峰.除了传统的白地上用釉里红绘画外,还出现了红地白花等新品种。
宣德以后,官窑釉里红因制作难、成本高已很少制作,而以低温红釉替代.明中后期官窑釉里红虽有个别存世,但和洪武釉里红的雄伟、永宣釉里红的华贵已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