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一下,文章是今年 4 月份写的,同步到简书。
1
这一日清晓,微觉轻寒,穿衣下榻,及启户视之,但见院中土润苔青,树木又绿了几份,原来是早些时候落了几点微雨。伸手往窗外探了探,不禁打了几个喷嚏,忙忙得关了回去。
真是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春寒料峭。翻开桌上的日历看了一眼,4 月 12 号,原来我在北京已经两年了。
2
花了 3 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的听完《蒋勋细说红楼》,睡前听,坐车时听,一个人走路时听,音频信息输入真是个好东西,那段时间明显减少了刷手机的频率。现代人真的有信息焦虑症。
蒋勋说他把红楼当成经书来读,是在修行,书里写的就是贪嗔痴,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他将红楼梦里面不被关注的猥琐的甚至被大众讨厌的人物赵姨娘、薛蟠、贾瑞、贾环、李奶娘等都分析的很到位,结合了他们的生长环境、家庭地位、经历,万事皆有因果,怀着极大的悲悯之心在解读。唯独对宝钗很刻薄。
我猜蒋勋是太喜欢「真性情」的人,而宝钗尽管端庄智慧善良,但很少率性而为。他经常强调红楼梦中都是十几岁的小孩儿,宝钗却大不像。很多人在得知我喜欢宝钗的时候都会露出讶异的神色,在他们眼里宝钗就是心机、虚伪的代表。但我看到的是「山中高士晶莹雪」。
3
看了看书架以及 Kindle 上的阅读列表,发现个有趣的现象:进京的第一年读的大部分是工具类、专业类书籍,而从去年开始,读书类型开始变化了,科普、物理、历史、小说、传记都有涉猎。
很庆幸来北京的这两年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也许就是北京的环境使然,周围的人,业务上接触的人,线下沙龙碰到的人,都太优秀了。我想唯一一个能让自己在未来不落伍,还能继续成长,让自己变得有趣的方式只有读书了。
想起看到过一段关于读书的广告词,是这样的
我害怕阅读的人。我祈祷他们永远不知道我的不安,免得他们会更轻易击垮我,甚至连打败我的意愿都没有。我如此害怕阅读的人,因为他们的榜样是伟人,就算做不到,退一步也还是一个,我远不及的成功者。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知道「无知」在小孩身上才可爱,而我已经是一个成年的人。我害怕阅读的人,因为大家都喜欢有智慧人。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能避免我要经历的失败。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懂得生命太短,人总是聪明得太迟。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的一小时,就是我的一生。我害怕阅读的人,尤其是,还在阅读的人。”
4
很多人问我,你的公号有多少订阅啦?这个号真没多少,只有 500 出头。李笑来在一篇关于微信公号运营的时候写到:
想要快速广泛的获取有效粉丝,那么首先的思考你的受众属性,就是你写的东西到底想给谁看?
这个不像另外一个号那样有针对性的受众人群,我只是把他当成博客来写,而且公号文章在移动端有足够好的阅读体验。写作的文章并没有什么主题,嘈嘈切切,正如我自己在简介里最终写的那样(曾经换过好多简介语)
漫无目的是发现美的前提。
现在的人都太着急了,着急功成名就,急急忙忙中忽视了生活的细节。另外一件关于写作的事是,不想放弃一些闪出来的小念头,尽管有时候很愚蠢很幼稚,但也许这是最闪光的东西。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纪,见识教养多了,觉得该把一切看得云淡风轻。有时突然出现个小念头,会把它捏碎,觉得这么有见识了,还来讨论,丢不丢人,甚至连朋友圈都不敢发了,我觉得这样的想法才可怕。
当然这一年也不例外,写作和读书仍旧会是我在闲时最主要的活动,也许还应该提升一下写作的频率。
5
这一年我吃了很多的面。关于吃面,Sky 有他读到的见解,比如吃兰州拉面时,他说
毛细,细,必须快速吃,否则面会发胀,越吃越多,吸收掉汤汁的水分和味道,失去弹性,变得极其难吃。二细是我最爱吃的,软硬适中,粗细均匀,弹性始终存在,且不会吸收汤汁,保持汤的鲜香浓厚。
我不太喜欢吃细面,甚至吃细面的人,我都不喜欢。他补充道。
不爱吃辣椒的人,我建议不要吃兰州拉面。辣椒是兰州拉面的灵魂,一般辣椒汁儿都用西北辣椒面制作,西北辣椒日晒充足,颜色艳红,味道浓烈,可以刺激食物激发原香。辣椒多少才够?一般师傅的两勺以上,搅拌后,辣椒和汤汁有分层,面出汤层,经辣椒油层,入嘴味道油汤面混合,互相刺激,生出一股浓浓的西北土地的味道。喝汤时,轻轻一吹,油开汤显,俯嘴一吸,油汁回流,轻触唇皮,鼻尖油香味儿,口中牛肉汤味儿,这才是兰州拉面的味道…
一般点面时他都会煞有介事的对师傅说,
“师傅来个韭叶(或者二细)”
点完他往后走,我一紧张,脱口而出,师傅来个细...细面
我想我在他眼里成为了一个不入流的人,不体面的人,为此我难过了很久。
但突然有一天 Sky 说,他曾经也吃过一碗标细,他也没有徒嘴吹开辣椒油的功夫,而且觉得标细味道也还不错,在他朋友老傅眼里,他也成了不入流的人,但管他呢,一碗面而已,何必太认真。
从此我就放心的点毛细了。
今晚我又点了一碗毛细。
今后我还得吃很多的面。
6
又一个夜晚路过大望桥,这回我在出租车上。大约七点半左右,路况不好,堵在十字路口前。看着乌泱泱的人一波一波的由西向东穿过人行横道。真的是一波又一波,渐渐的失去了控制,人群开始不顾红绿灯了。十字路口的车横的竖的斜的停了一地,只是嘀嘀嘀的喇叭个不停,但丝毫没有作用。人群还是慢慢的渗透进车流的空隙,奔向东边。
师傅说,再过半小时,往通州燕郊方向去的人会更多。
我忽然想起了去年文章进京一整年里写的
在灰暗且巨大的大望桥下,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条近千人的队伍,从东排到西,延绵不绝,而且车站里还有巨大的回型走廊。他们都是回燕郊的,同行的人对我说。我看了看表,那会已经 7:30 ,我想他们这是得排多久啊,回到家得几点?
那会我在问自己来北京的目的是做什么的?现在有了答案,那就是财务自由。
7
在最近一年时间里,愈发认可这句话,不管有多少人认为这是马云在洗脑,懂的自然能懂。
任何团队的核心骨干,都必须学会在没有鼓励,没有认可,没有帮助,没有理解,没有宽容,没有退路,只有压力的情况下,一起和团队获得胜利。成功,只有一个定义,就是对结果负责。如果你靠别人的鼓励才能发光,你最多算个灯泡。我们必须成为发动机,去影响其他人发光,你自然就是核心。
8
茕茕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