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何谓熊孩子?百度的解释是,熊孩子,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无法无天,并且暂时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以下文中所讨论的熊孩子,主要指顽皮、任性、暂时无法管教好的学龄前的孩子。有不恰当的地方,请指正。
周末,一回到家,就见到我小侄子在地上打滚,哭得死去活来,衣服脏兮兮的,鼻涕一把泪一把。上前询问才知道,原来是从幼儿园放学回来就吵着要吃冰淇淋,不给就开始哭,开始在地上打滚。
我哥见我侄子这样很生气,上去就是朝屁股两巴掌。谁知道我侄子哭得更厉害了,像杀猪一样;打滚的频率和幅度更大了,像旋转的陀螺。这时,我爸看不过去了,心疼孙子,赶紧去抱起孙子,并答应去买冰淇淋。我侄子胜利了,哭声随着去买冰淇淋的摩托车发动而停止,转而变成喜悦的笑声。
看到这些,我很心痛。我小侄子才4岁,现在是打也不怕骂也不听哄也不愿,认定的东西就一定要到手。每次我哥教训他的时候,我爸总是出手"相救",我爸已成为他的大救星。
你家里是否也有像我小侄子一样的熊孩子?你是否对他们也束手无策?要找到解决方法,做父母的对这几个心理学效应不可不知。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1.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应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这种由于老师的期待和爱而产生的积极效应便叫做罗森塔尔效应。
启示:在教育"熊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用自己无私的爱,去多关注他们的成长,多向他们传递"你会是个好孩子的"、"你可以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乖孩子"这样正确积极的期待,使"熊孩子"身上逐渐发挥出罗森塔尔效应。
2.超限效应
孩子越来越不接受批评——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而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启示:在教育"熊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应该过多地重复对孩子的同一件错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所以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要知道适可而止。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3.南风效应
棍棒教育不可取,不妨给予温情教育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启示:对"熊孩子"的教育,采用粗暴的打骂的"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也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霍桑效应
给予孩子适当发泄和倾诉的机会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这就是霍桑效应。
启示:在"熊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该多倾听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困惑或者不满,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顽皮,为什么要这么做,让孩子有个发泄的方式,有倾诉的对象,并给他们适当的引导。这样,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和积极向上。
5.增减效应
不要放大孩子的缺点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心理学家们将人际交往中的这种现象称为"增减效应"。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启示:教育"熊孩子"时,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我们应该尽量缩小孩子的缺点,尽量放大他们的优点,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背道而驰。
6.标签效应
乱贴标签要不得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
启示:教育"熊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开始就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而是不断给他们"宝宝,你是个好孩子"、"你一定是个有出息的乖孩子"这样的心理暗示,给他们鼓励,给他们改过的机会,给他们变好的信心。
7.蝴蝶效应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即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启示:教育孩子无小事。对于"熊孩子"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立判死刑,应该从小事教育,一句话、一个细节慢慢影响孩子,要有耐心,有毅力,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心头肉。我始终相信,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避免自己的小孩成为"熊孩子",父母说了算。
总结起来,父母对于熊孩子的教育,首先要用自己无私的爱去关注其成长,给他们正确向上的期待。其次对他们的批评适可而止,拒绝暴力多予温情教育,允许其发泄不满。然后是放大其优点缩小缺点,不随便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最后要关注细节,一切从小事做起,有耐心,有毅力,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