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听不可能,15分钟什么概念?又有些小期待,如果15分钟看一本书,那多省事啊。如果对这方面有所了解,会发现有很多速读教程,所以,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检视阅读。
举个🌰
自从捡起阅读习惯以后,恰逢京东开始卖书,于是买了很多书,包括《失控》、《国富论》等,毫无意外的止步于前十页。再次拿起《失控》看了差不多一个月,也也就看了半本。至今对《失控》的理解就是说不要干涉系统,但是为什么这么出名实在不明白。所以很想找到一种快速的方法。
前面提到,阅读可以分4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下面来看看检视阅读是什么?
先来基础阅读
15分钟阅读一本书的来由,便是检视阅读确实能带来很多对书籍的信息,对于某些书来说,15分钟其实也够了。那么检视阅读既然是要快速的掌握书的内容,基础阅读就显得很重要。对于一本书如果我们有很多生字,有很多不理解的表达方式,那检视阅读是无法有效进行的。
如何检视阅读
在此之前,个人的阅读习惯是拿起书就开始看,不管怎么样,从头开始看,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因此吃亏,但凡有点深度,这本书就是非常好的催眠曲。精读一本书的代价往往是非常大的,所以是否值得阅读,这本书是讲什么的,是否适合自己,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获取这些信息,有一种偷懒的办法,就是找各个网站的书评。
一本书,作者要表达一种观点,一种态度,输出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是否一定要看完整本书才能得到呢?并不是这样。一本书除了内容之外,还可以由几个部分构成:
- 封面
长期养成的习惯,封面一般不太看内容,只看图片,甚至作者是谁也不太看。
封面除了书名,出版社,作者,偶尔还会有一些推荐内容,书名下面也会有一些关键字,比如:
- 封底
通常封底会有整本书的总结,和一些业内专家的推荐,对了解整本书要表达书名非常有帮助。
- 作者
最近新购书在封面翻过来有位置会介绍作者译者简历。想起多年前,网络不甚发达时租碟子,就是看电影演员,基本上也是定了这么个基调了。一般书的前面几页会介绍作者履历。
- 内容简介和前言
作者一定不会放过总结提炼自己观点的好地方,既然要写书,多少还是希望自己的观点得以传播,自己的思想得以流传。
推荐
国内的畅销书这方面似乎做得更多一些,各位大牛大咖作序,写推荐信之类,虽然很多书这部分营养不高,不过也多了一个视角,可以看看。后记
对于作者而言,后记和总结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地方,大概是受总分总的影响,经历漫长的历程,长途跋涉终于到了这里,希望加强自己的观点非常可以理解。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这部作品的心路历程。
- 目录
这是经常会忽略的地方,对于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而言,这是最重要的整体脉络,结构,可以更好的理解。为什么把目录方到最后介绍,是目前个人的一个习惯和做法,通过前面介绍之后,我会在心里想象一个目录结构,如果我来写会怎么写,然后再看目录,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个目录。目录的标题代表作者对这部分内容的总结提炼,也基本已经传达了作者的意思。很多有心的作者,在目录里面会把概述也放上去的,另外一本是《Scrum精髓》
前面这些内容看起来很多,实际操作起来很快,在这个基础上,最好挑选1-2个部分快速翻翻,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要逗留,直接跳过,结合刚刚对书籍的理解来进行,可以认为是一种非常浅层的阅读。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对于有难度的书,不要试图理解每一句话。
分心怎么办?
如果真的给自己限定15分钟来阅读一本书,通常不太会分心,一个番茄钟时间是25分钟,如果是15分钟阅读,一般来说还是会毕竟集中精神的。
如果留意自己阅读的习惯会发现有逗留和回退的情况。如果想快速阅读会发现自己会卡在一句话的某几个词语上,甚至目光已经往下移时,还会飘回到上面的内容。这个问题,最早是高中做阅读理解题时发现的,感觉很容易就分心来。当时同学指点,用笔尖指文字,目光跟随笔尖,效果好很多,偶尔还是会有写分心的情况,后来又有高人指点,直接用手指效果更佳,试验之后果然如此。好吧,劳动人民的智慧呀。
如果看过《criminal minds》,可能会注意到那天天才博士几乎一目十行,他会用手指快速的从上到下,也许也是这个道理。试试吧。
这个过程还有一个神奇的点,因为目光聚焦,所以理解力其实也在无形中提升来,在内心快速归纳总结,理解含义,结果就越来越好。
后记
基本上,前面就是关于检视阅读的部分,15分钟阅读一本书还是有可能的,作者写书不是为了为难咱,所以也不用担心看不懂。经过检视阅读,装逼的资本是具备了,谈资也基本有了。另外自己曾经很究竟倒是书读多来还是读少来,看起来似乎兴趣广泛,又收获甚微。也许也映衬来很多人的想法,完全没有开始读书,光想着读书读多会不会读傻了。就像所为大部分人的努力还用不上天赋,所以,有了这样的阅读方法,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