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能理解孔夫子对食的要求,他老人家要求吃东西要有吃相(食不言),要吃出格调(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要吃出尊卑(侍食于君,君祭,先饭),吃出礼节(有盛饌,必变色而作),还要挑着吃(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但在看到一句话后,似乎能肤浅地理解一些孔夫子的意思,那句话是这样:要用掌控人生的野心去掌控你的食物。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如果有微博,孔夫子应该一个逼格很高,调得一手好鸡汤,有众多粉丝的大V,他的微博里内容如下:吃饭不要说话,大脑和胃不兼容;今天吃了粗粮,喝了菜汤,但也对上苍赐予的食物心存感念!;陪BOSS吃饭时,要先替BOSS尝一下呀,刚入职地菜鸟们;去别人家赴宴,各种大菜硬菜端上来,得改容易色,作惊讶状,坐在地上的屁股得抬一抬;爷们儿吃菜讲究色相味,颜色难看的不吃、味道难闻的不吃、七八分熟牛排的不吃,过了饭点儿就表吃饭了,吃肉必须得是方方正正的大块儿,且吃什么肉得配什么SAUCE!
当然,还必须得配有夫子吃饭时萌萌哒的自拍与令人垂涎的美食!
这不是杜撰,是对上述夫子论吃的意译。从夫子论吃来看,他应当是一个会享受生活的人!
何出此言?
在一个物质饱满而精神瘦弱的时代,物质的饱满感带来的是精神的迟钝与麻木。以吃来讲,现在的食材上天入海,菜品五花八门,菜谱汗牛充栋,若可劲吃,敞开了吃,吃多了便会有体肥腹大,脑满肠肥的臃肿感。
但是,节制地面对食物,吃出格调,提高逼格,反而会提升人的精神状态,人会变得耳清目明,对周遭事物的感观也会更敏锐,食物不仅仅是用来满足口食之欲的果腹品,更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东东。
倘若不服,可以尝试一下连续几天不进米面等主食,只以少量水果果腹,体验一次短时间的斋戒或辟谷,在几天之后再进食时,我相信,每一口食物,每一样食材,都能回归、呈现出其本来的味道,那个时候的进食才能真正的享受到食物所带来的乐趣,体会到享受美食的愉悦。
如果说辟谷疗法过于苛刻,而又不愿放弃治疗,那么请向孔夫子学习,去享受美食,节制地面对食物,仔细地、认真的进食。
吃货们都羡慕那些吃货大V、大伽们每天变着法子、跑到世界各地找美食、晒美食,且她们的体态永远轻盈,身姿始终曼妙。为何?她们一定吃的不多,才会有精力与心情一边卖萌拍照一边PS。
相反,普通吃货们往往大快朵颐后,一边留着哈喇子一边用沾满油渍的袖子擦着嘴:又忘记拍照晒朋友圈了!
有节制地面对美食,享受美食,其目的除了让人能够更瘦更美更健康,更重要的是,节制还原了食物本来的美好,这份美好是食物之于人的意义!
篇幅本已有限的《伦语》,还要花费大笔墨去记录孔夫子对食物的态度,是孔门弟子揶揄老师吗?自然不是。夫子以论吃的姿态揭示出一个小小的道理:欲望需要节制。
打比方来说,曾经有学生告诉我,每天被迫早上6:30起床出操,起床时老大不高兴,但八点钟就能吃完了早饭,收拾好卫生,坐在桌前看书,也不错,自觉还没有辜负日头。但假期独自在家时,每日醒来已经十点,吃完早午饭继续午休,整天恹恹,不甚精神,反倒怀念被逼迫着早早起床的日子!
节制带给我们一种来自事物本身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