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偶然看到综艺节目中嘉宾进行剪刀石头布游戏,灵光一现,突然有了个猜想。
有许多学者专家将这个全世界都在玩儿的游戏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大课题进行研究,加拿大多伦多成立的国际石头剪刀布协会提出“男拳女剪”倾向下策略,认为男士通常在第一次出手时倾向于出拳头,而女生则更倾向于出剪刀。这可能是受到个体性别特征的影响。
那这是否会受到人们行为惯性的影响呢?我随机的测试了我周围的一些朋友,在不告知他们这个测试目的的前提下,邀请他们和我在完全放松且非常即兴的情况下进行仅一次的石头剪刀布游戏。基本女生均出剪刀,这和“男拳女剪”倾向较为吻合。而男生并非大部分出拳头,有将近一半的男生也选择了出剪刀。在对比了出拳头的男生和出剪刀的男生后,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出剪刀的男生在拍照的时候喜欢比剪刀手,而出拳头的男生大多不爱拍照。所以,我猜想人们在放松的情境中进行猜拳的消遣游戏,习惯性地选择了自己最为常用、对自己而言最为舒服的手势。那么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长期进行同一性质工作或使自己长期运用同一种思维能使得我们的肌肉有记忆,不论是身体肌肉还是大脑肌肉都会产生一种惯性。
若干年前,我和家人一同到日本旅游。日本的交通是右驾左行,即车辆靠道路左侧行驶,且交通规则中要求旅游大巴第一排不允许旅客乘坐,不论坐在哪个位置都要求系安全带。旅行一行人刚到日本的前两天,每每绕道车辆的右侧上车、习惯性从第一排开始坐、觉得系安全带麻烦且不舒服。导游闲聊时玩笑说大家过两天就习惯了,如果在日本游玩的时间一周以上,那刚回国的那几天都还会保持在日本的行为习惯,每一位从国内去的游客无一例外。回到国内,果不其然,大家都会自然而然的走到车子的左边上车、不坐第一排位置、顺手系上安全带。这短短的一周时间,竟让每个人都形成了行为惯性,潜意识引导行为趋向新培养的习惯。
那么这种由于环境的影响而被动发生的改变会一直稳定持续下去么?当然不是。不出几天,大家依旧会回归国内的交通规则中。实际上,主动的改变显然会比被动的习惯持续更久。行为心理学中有一种“21天效应”,即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这种观点容易让大众陷入一种“我只需要坚持这么21天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将这个习惯保持下去”的假象中。人们在节奏加快又处处充满竞争和诱惑的年代里,特别容易被焦虑的情绪促使选择所谓的捷径,比如简单易行的21天习惯培养法。
曾经我一度对那些早上5点就起床开始不紧不慢的准备早餐、晨间锻炼、阅读写作还能工作一段时间的作息非常向往。为了成为我心目中的早起大神,我每晚十点强迫自己睡觉,第二天被闹铃拽起来度过浑浑噩噩的早晨以及不清醒的一天。为了形成所谓的好习惯,我愣是咬着牙坚持了一个月,然而不仅没有变成早起大神,还多花了两周的时间来重新调整作息、给早起时期的工作补漏。事实上,我的工作高效率时间是晚间,为了培养早起习惯无视自身的生物钟,被动强迫自己进行行为模式的变更,身心都受到了摧残,这种非内心导向的习惯培养往往无法长久或有效。
而另一个例子则不然,考研的那年,为了调整心态决定开始写日记,静下心来好好和自己聊聊天,同时又可以采用写英文日记的方式顺道练练英语。考完研之后,慢慢养成了写英文日记的习惯,每天睡前如果没有写上一篇日记,总觉得这一天有事没做完,即使这一天忙到完全没时间写日记,也会在第二天白天补完日记。主动改变带来的习惯推动了这种模式的持续运行,无关于21天效应,完完全全是不为了什么的变化,不带急功近利的心态,而是发自内心的想改变。
从对石头剪刀布带来的猜想引发了我对行为惯性的思考:对行为模式的培养和改变,主动的改变会比被动的习惯更为有效、持续时间更长,形成习惯,从而内化为潜意识,潜移默化的帮助修炼自我并不断升级,尽管这些纯属闲时瞎想。
也许突然哪天为了改变拍照用街款剪刀手,尝试每次拍照都比巴掌手,那么再进行石头剪刀布时,首轮就出了布。谁说不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