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龙茶的世界里,要想精准地把握武夷岩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首先,武夷岩茶的名丛众多,品繁杂;其次,武夷岩茶与其他乌龙茶类相比,多了些焙火特色,其火工可谓独步天下。
1943年林馥泉在武夷山调查武夷山中的茶叶品种、名丛、单丛达千种以上,调查武夷慧苑岩厂茶树花名时,列出的“名枞花名”达286个。现在尚能见到的品种,按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有:半天鹞、不见天、岭上梅、过山龙、水中仙、金锁匙、吊金钟等;以茶树形态命名的有:铁罗汉、凤尾草、玉麒麟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有:金柳条、瓜子金、倒叶柳;以茶树叶色命名的有:白吊兰、水红梅、黄金锭;以茶树发芽早晚命名的有:不知春、迎春柳;以成品茶香型命名的有:肉桂、白瑞香、石乳香、十里香;以所谓的栽植年代命名的有:正唐梅、正唐树、宋玉树;以神话传说或其他因素命名的有:大红袍、白鸡冠、白牡丹、红孩儿、水金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武夷和雨采春丛,嫩叶蒙茸,佳名千古重。”武夷山名丛之多,令人目不暇给,水仙的味醇、肉桂的辛香、雀舌的幽香、铁罗汉的药香,水金龟的腊梅香、奇丹的桂花香、白鸡冠的鲜甜玉米花香等等,香气枭枭无尽,争奇斗艳,各有千秋。个人以为,无论是茶气的刚猛、滋味的浑厚,还是茶汤的细腻、香气的清幽内敛,能超过武夷肉桂的无几。武夷肉桂以高香见长,近几年,在三坑两涧大有燎原之势。
武夷岩茶,自古以味见长,味中寻香,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对建茶的鉴赏,值得茶农和爱茶人深思,“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 武夷岩茶的品饮,如果单以香气论,不如闽南铁观音、台湾乌龙和凤凰单丛。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里赞美建茶:“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也是提倡味重于香。
清代“红粉青山伴白头”的袁枚,偏爱“吾乡龙井”,于是,就用绿茶的审美去品鉴武夷岩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等他游过幔亭峰后,再来品鉴岩茶,喜爱之心大相径庭。他在《随园食单》中写道:“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清代两江总督梁章钜,把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归纳为“香清甘活”四个字,长期以来被奉为评定武夷岩茶品质优劣的金科玉律。但因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是“重味以求香”的品类,不同于其他乌龙茶的“以香而取味”,明白了这个特殊的品鉴原理,所有对武夷岩茶的品鉴困惑,必然会迎刃而解。
要了解“岩骨花香” ,我们不妨回味一下苏轼的 “骨清肉腻和且正” ,以及乾隆皇帝的 “气味清和兼骨鲠” 。同样是品建茶,苏轼“口不能言心自省” ,乾隆皇帝“细啜慢饮心自省”,在时空上相隔数百年的两人,却是情发一处,感通一心,一个是“啜过始知真味永”,另一个是“咀啜回甘趣逾永”。他俩不谋而合地发现了武夷岩茶的品鉴要领:武夷茶茶汤味厚,醇厚得要像鸡汤一样,咀嚼有物;气味清香过喉,香气凝聚不散与粘滑的茶汤裹夹在一起,让人如鲠在喉;而这种滋味的不苦不涩,谓之“和”;其“清香至味来天然”,与无杂味、无青涩气息,谓之“正” 。令两人口不能言的大概是”香清甘活”的“活”字。岩茶的“活”,不仅是指叶底柔软、墨绿而有生气,也是特指每一泡茶汤的香气清和、富有变化,具备良好的层次感和含英咀华的美感。
武夷岩茶别有韵
品名:肉桂
规格:100克/每盒
产地:武夷山正岩产区
时间:2017精品茶
出品:国殷(原产地 小产区)
️ 一贯好茶
大师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