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的街角处,今天的“奉粥”活动开始了。
这是个冬至后的清晨,还不到七点,天刚蒙蒙亮,寒冷刺骨。
向东远望,黑黝黝的云层如同一扇手掌,将天空浅红色的背影轻轻遮住;橘黄色的路灯光穿越雾霾,如雨淋一般洒照在刚刚从沉睡中苏醒的街头;路口处,已是人车穿行、接踵而至的场景。
自从做了“自由人”之后,就很少早起了。偶尔晨起路过街头,总是在这个时间见到奉粥的场景,而旁边的“老粥客”则告诉我,已经整整四年了,不论风吹雨打、酷暑冰寒,日日如此,从未间断。
初次见到奉粥之事,我确实还有些诧异。多年来听说过没见过,加之江湖中社会上间或充斥的一些对此类活动的别样评猜,让我这个自诩“自由独立精神者”确乎睁大了眼目。
这些身穿黄色或橘红色围胸、白色套袖的奉粥人员,竖起“奉送爱心粥”的横幅,安置好粥车,准备好餐杯,排列整齐地做起了手语动作,如同做操一般,嘴中还吟唱着什么,听来似乎是感恩之情面对微笑爱心互动之类词语,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挺自然的,不做作、不拘板。
我是带着好奇心特意来“围观”奉粥活动的。可待了一小会儿,就算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也冻得有些受不了。而那些奉粥人似乎个个精神抖擞,仿佛是刺骨寒风反倒将他们脸上的笑容吹开了一般。
不觉中,粥台的右侧已经排起了队,前来喝粥的人们静静地依次而前,有的自带碗盆,有的空着手,从工作人员那里接过热腾腾的粥杯。旁边的工作人员则每人手捧一杯热粥,主动鞠躬给路过的行人奉上:早上好!请您喝碗爱心粥,仁爱祝您一天好心情……
噢,做奉粥活动的组织者叫“仁爱心栈”,隶属于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据说跟龙泉寺住持学诚大和尚有关。
不过,对于我而言,这不重要。古人云“一善染心,万劫不朽”,“亲爱利子谓之慈,恻隐怜人谓之慈”,连孔老夫子也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嘛,只要是善行,就容得人们敬而观之。
一位小区保安走过来,夜班后略显疲倦之余,喝到一碗热腾腾的米粥,也是颇为舒爽的。头戴红绒帽的阿姨是端着小锅来的,看样子还挺喜欢这粥的味道。这位大叔双手接过奉上的热粥,通红的脸上洋溢着感激的神情。
我与一位岁数相仿的奉粥工作人员攀谈起来。他告诉我,这些奉粥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不拿一分钱报酬。人员构成也多样化,老少咸集、男女兼有,退休者在职人学生工友共聚一群。不过,他们是有组织纪律和行为规范的,比如说,感恩重爱、不卑不亢,不传教不涉政治不谈商务盈利,双手举杯、未言先笑、30度鞠躬奉上、并致祝福语等等。
这时,另一位奉粥小妹手捧热粥向我盈笑走来:叔叔,天冷了,您也喝一杯粥吧。我赶忙称谢婉拒:我已用过早餐,谢谢你!
一辆电动小车驰来,后坐三人,想必是做小生意小买卖的一家人吧,请了三杯粥,感激称谢而去。
刹那间,我原本平静之心忽起波澜,一种莫名的感动袭上心头。这一方人来车往熙熙攘攘的街口,充盈着冬日的寒冷和如尘的喧嚣,却似乎因了这一幅小小的奉粥旗幡温软起来。
世间疾苦,似乎总是沉淀在人海的底部,金车玉马从来不缺乏耀目光芒。而在这样一个平凡的清晨,在这样一个城市的街口,一群普普通通的奉粥人,依着自己的无私与热情,为在冰冷寒风中奔忙的人们送上了温暖。
或许这份温暖很微渺,也很短暂,过了今天这个清晨后不再绵延,但这毕竟是人生中闪闪可见的暖意啊,这是一份最朴实的善。
看看我们老祖宗繁体字中“善”的写法吧,分明是一个身躯并不雄健的人双手托举着有家人的华盖、亦或草屋啊。
这时,另一位奉粥者双手持粥走向前来:叔叔,别客气,太冷了,您就喝一杯粥吧!
这一次,我没有婉拒,而是合礼持粥,一杯而尽。
天色渐渐已亮,玫瑰色的云层托举着那一轮终究要喷薄而出的光环,圆筒中的粥也奉出无几,而这些奉粥者的脸上却依然挂着四年如一日温暖的笑容。
那位小小个头二十来岁美术学院毕业的小姑娘,同意我为她拍一张照片。从她的眼眸中你看到了什么?
请说吧,你看到什么?
嗯,不要心怀杂念,也不要故弄玄虚,更不要云里雾里。
你看了什么?
对,你看到的,是一个“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