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有些贬义的词语,从另外的角度看,会有颠覆认知的发现,比如:利己主义者。
我的一个同事小雷,他刚毕业不久,怀揣着极大的热情,来到了工作岗位上。
从他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充满阳光和激情,对待工作就像打了兴奋剂一般。
小雷为人很热情,看到同事需要帮忙,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同事打印、制作ppt、p图、甚至是跑腿……
跟他聊天,谈到他的热情,他说被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我感叹他真是天真无邪。
我理解他的想法,年轻人,刚来单位,肯定要热情、努力一些。但是看到他因为额外的、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而疲劳,多多少少为他捏一把汗。
看到小雷这么热情能干,许多同事就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需求和问题抛给小雷,小雷涉世未深,不知道怎么拒绝。我在想,小雷到底可以保持这样的状态多久,半年还是一年?
有一次,我罕见地看见小雷表现出拒绝,一名同事因为要制作证件照,急着上传到系统里,可她自己又不会,就去找小雷帮忙。
恰好小雷身上也有很紧急的工作,小雷见到同事的请求,显得有些为难。同事也是有些急性子,看见小雷布满拒绝的表情,就不理小雷,甩头走了!一味地为别人付出,就因为一次不愿意,就被人摆脸色,小雷心里的滋味肯定不好受。
我在一旁,反而替小雷感到高兴,这是小雷第一次因为手头上的事情,拒绝了别人,这是一种成长。
在职场上,最近流行一句话:“别太把你的同事当一回事儿!”应该说的是:不要因为工作中的不如意,就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看过一期求职真人秀,地点是一家世界五百强投行公司,八位年轻实习生经过一系列选拔,最终来到实习环节。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转正后年薪将比普通大学毕业生高出好几倍。面对仅有的四个转正机会,大家都牟足了劲。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需要在公司前辈的带领下,实际完成工作项目,通过一轮一轮的比试,最终才能有留下来的机会。
小菊和其他几位求职者一样,从国内外的名牌大学毕业,在学校期间有着优秀的表现,在工作岗位上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在实习期间,小菊表现得很好,而且没有较大的错误,大家都看好她留下来。但在一次小组展示中,面对另外一个女孩小蓝的旁敲侧击,小菊一时心软,竟然把本属于自己的机会让给了她。
小蓝是一个机灵的女孩,甚至在几次合作中投机取巧被领导发现,或者把自己的任务强加给别人,又或者把别人的机会抢过来,还好最终都是完成了任务,所以没有被领导批评。
而恰恰小菊让给小蓝的这次机会,公司上层领导竟然也来了,小菊后悔也来不及了,大家的能力差距并不大,而小蓝抓住了这次上层领导在的机会,并得到了认可。
在公司最终公布的名单里,小菊并没有在列,她觉得不可思议!相反,表现没有小菊好的小蓝,却留了下来。
想想也是,职场有时是一个战场,什么样的人吃香,一定是充满狼性,机灵,甚至有一些手段的人。
虽然这样的人不太让同事喜欢,但能出色完成任务就会让老板青睐,将来也很有可能成为领导。
小菊很优秀,但是她败给了自己的心软,还有为别人着想的习惯。还好,过了一段时间,小菊还是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我同意自己在一些时候,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多为自己着想,多为自己争取利益,多让自己开心,不要为了一些没多大关系的人,付出太多,甚至让自己不开心。
我也不要做一个让人讨厌的利己主义者,不要锱铢必较,不要斤斤计较,也不要没有同情心和同理心,举手之劳的小事做了就做了,大度一些,可以让自己远离烦恼。
我给大家的建议也是一样,你要允许自己,在一些特定的时候,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你会快乐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