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前提假设详解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① 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会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会是一样。(《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去西天,各有各的因,最后也修成了不同的果)
② 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也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是一样,也因此没有两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会完全一样。(白骨精出现时,唐僧看到的是女施主,猪八戒看到的是美女,孙悟空看到的是妖怪)
③ 因此,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孙悟空有火眼金睛,能认出妖怪,但不能要求师傅也能看出妖怪的本来面目)
④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西游记》的故事,如果是四个性格、样貌完全一样唐僧去取经,估计就没那么好看了)
⑤ 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孙悟空尊重师傅的肉眼凡胎和菩萨心肠,才能得到师傅的重用)
⑥ 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都是在不断变化中,所以没有一个人在两分钟是一样的。(师傅被妖怪抓走几次,也就变得越来越相信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了)
⑦ 两个人之间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不一样,不一定会使两人不能沟通或者难以发展出良好关系。(好斗的孙悟空和贪财好色的猪八戒一样可以为了完成西天取经大任而团结合作)
⑧ 给别人空间也就是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才能有良好的沟通和关系。
⑨ 同样的,自己与别人的看法不同也是正常的事。
⑩ 当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同时,我们也有权利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2、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
①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每个人只能改变自己。(不是唐僧改变了孙悟空,而是孙悟空为了顾全大局做出了改变)
②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不是观音菩萨推动孙悟空走上西天取经的路的,是孙悟空自己的选择,他也可以选择永远被压在大山底下)
③ 找出对方的价值观,创造增大或转移对方在乎的价值,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孙悟空想让爱偷懒的猪八戒去干活,可以让猪八戒觉得干这个活可以得到好处,于是猪八戒就有了动力了)
④ 一个人因此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引导另一个人去学习。(孩子不想学,再好的老师也教不好,所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找名师补课更重要)
⑤ 因此,一个人不能希望另外一个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就好像是想让对方改变饮食习惯,但是如果对方感受不到你那一套更好,就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原来的一套)
⑥ 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只对本人有效,不可强逼别人接受。(你觉得榴莲好吃,别人却未必)
⑦ 改变自己,别人才会有可能改变。(孙悟空发现和师傅争辩无效,后来就放弃争辩,让师傅亲身体验一下被妖怪抓走的感觉,这个时候师傅也更愿意相信悟空的话了)
⑧ 好的动机,只给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般发生的权利。(孙悟空降妖除怪的动机是好的,是为了完成取经大业,但不等于一定能得到师傅的理解和支持)
⑨ 不强逼别人跟随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别人便不会抗拒。(孙悟空不强迫师傅听自己的,师徒关系于是就越来越融洽了)
⑩ 同样,我们只能自己推动自己,而不能寄望于他人或环境改变。(孙悟空被妖怪抓住时,从来都是先自己想办法,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救他,于是他总能让整个团队一次次化险为夷)
3、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① 光说做法有道理或者正确,而不顾有没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手术完全按照最科学的方法操作的,结果病人死掉了,还是一样没有效果)
② 在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当孙悟空不再与师傅争论谁看到的是真相,而是灵活地解决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效果更好了)
③ 说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批评孩子之前的那件事做得不对,不如和孩子谈谈未来再发生这种事情如何应对)
④ 任何计划的设计都是为了效果,效果是所有行动的目的。
⑤ 有道理是由理性方面的标准来决定的,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是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感性的力量永远大于理性的力量,唐僧知道妖怪会变成人来欺骗他,但是依然会因为感情用事被妖怪迷惑)
注:规条,即咱们常说的行为准则。
⑥ 故此,坚持道理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强迫肉眼凡胎的唐僧相信眼前的人其实是妖怪,往往效果不佳)
⑦ 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再加上了理性方面的认同,效果才会出现。故此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当唐僧有了被妖怪抓走的感性经验,就容易对主动靠近他的人保持警惕了)
⑧ 没有效果的道理是背弃了信念和价值观的行为准则,需加以检讨。(唐僧盲目坚持见佛就拜的行为准则,忘记了拜佛的初衷,没准就被妖怪变成的佛给骗了)
⑨ 有效和有道理往往可以并存,但必先由相信“有这个可能”的信念开始。
⑩ 只追求有道理但无效果的人生,难以有成功、快乐和幸福的体验。
4、我们只是活在由自己的感官经验所塑造出来的主观世界。(感官经验主要包括:画面、声音、触觉、味觉、嗅觉)
①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把资料摄入(摄入过程),感官的运用是主观和有选择性的,因为不能也不需要把所有资料捕捉。(比如:第一次接触到榴莲或臭豆腐,你用舌头来认识它们,可能会觉得它们味道鲜美,如果是用鼻子来认识它们,可能会觉得它们很臭,有些人闻到臭味之后就不想再经由品尝而更多地去了解它们了)
②摄入的资料经由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过滤,而决定其意义。因此能储留在我们脑中(编码过程)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是主观地形成的,所以过滤出来的意义也是主观的。(有些人喜欢吃的榴莲或臭豆腐,未必别人也喜欢,有些人觉得它们很香,有些人觉得它们很臭,都是经由我们对榴莲或臭豆腐的某方面的感官经验形成的判断)
③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用上述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因此是主观的。 (榴莲和臭豆腐是香是臭,是令人垂涎的美味,还是令人恶心的东西,全都是我们片面的主观认知而已)
④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都是经由这样的过程,暂时没有其它的方法。
⑤因此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主观的真实或者相对的真实。(你眼前的手机,不过是一些原子而已,但你看不到原子,你只能看到“手机”。量子物理已经发现,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所有一切物质,最终都不过是一些高频振动的能量而已)
⑥因此每个人的世界都只是在他的脑里,我们是凭脑里对世界的认知去处理每一件事。 (有人一闻到榴莲或臭豆腐的味道就流口水,有些人一闻到它们的味道就捂鼻子,因为我们关于它们有不同的主观印象)
⑦因此改变一个人脑里的世界,这个人对这个世界中事物的态度便会改变。(有些人去了一次屠宰场看过牛被杀的血淋淋的场景后,再吃牛肉都觉得味道不对了,甚至改变了以前喜欢吃牛肉的习惯)
⑧因此每个人都是用自制的地图在这个世界里生活。(就像有些人脑中的中国地图上重点标明的是全国各地的美食,有些人脑中的中国地图上标明的是各地的房地产价格,还有些人标明的是各地的矿产资源,同时每个人对中国的认知都不是全部,都是片面的)
⑨改变主观经验在脑里的结构模式,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便会改变。我们对事情的感受亦会改变。因此我们无须改变外面的世界(我们无法知道它是怎样的),只凭改变我们自己(脑里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便有所改变。(比如:你在心里面改变了内心对水的恐惧,你也可以轻松学会在水中漂浮,感受到水可以很容易托起你的身体)
⑩事情从来都不会给我们压力,压力是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反应。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的言行或者环境里出现的转变,而是来自我们对它们的态度,即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当你害怕水时,让你下到水深2米的泳池里游泳,你会觉得这令你很有压力;当你改变了对水的体验,熟悉了水性时,你也可以觉得下到2米深的水中游泳很有乐趣,没什么压力,水没有变,是你变了而已)
5、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①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或者没有效果之分。
②自己说的再好也没用,对方收到了你想表达的讯息才是沟通的目的。(为了让孩子爱学习,把孩子骂了一顿,结果孩子产生的印象可能是:学习是痛苦的,这反而会令孩子厌学)
③因此自己说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对方听到什么才最重要。(你天天叮嘱孩子不要磨蹭,孩子听到的却是“我是一个磨蹭的孩子”,反而造成孩子很难改变)
④话有很多个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收到讲者意图传达的讯息,便是正确的方法。(家长朋友多看看《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这本书,里面有很多非常有效的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⑤沟通的效果来自声调和身体语言的比文字词汇的更大。(“好话不会好好说”的人,往往同样的话到他/她的嘴里就变味儿了,需要修炼自己啊!)
⑥沟通讯息的送出与接受在潜意识层面的比意识层面的大得多。(你手挥大棒,怒吼着说“我爱你”,别人会通过你的身体语言及语气语调来判断你要伤害他/她,而不是你爱他/她。)
⑦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完全同样的反应。(你夸赞一个和你关系好的人,他/她可能会觉得你很认可他/她,你夸赞一个和你关系不好的人,这个人可能会觉得你别有所图)
⑧说话的效果由讲者控制,但由听者决定。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
⑨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
⑩ 听者的抗拒是对讲者不够灵活的指证。
6、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①做法有不同,结果才会有不同。
②如果你做的事没有效果,改变你的做法。任何新的做法都比旧的多一分成功机会。
③想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须用与昨天不同的做法。
④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孙悟空改变了自己见妖怪就要打的模式,师傅也渐渐改变了对孙悟空的态度,开始愿意接受悟空的建议)
⑤世界上本来便是每样事物都在不停地改变中,不肯改变的就会面临被淘汰或失败的威胁。
⑥因此只有不断地改变做法,才能保持与其它人事物的关系有理想状态。
⑦做法是规条(行为准则),目的是取得价值、实现信念。维持最有效果的规条就是灵活地不断修正做法,这样才能保证取得价值实现信念。(见妖怪就要打的行为准则是为了完成西天取经大业,如果打妖怪导致无法完成取经大业,那就要修正自己的做法)
⑧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
⑨习惯是使我们不用思考便能做到某事,这使我们忘记依做事的效果而对习惯做法作出修正。(孙悟空最初的习惯是见妖怪就要打)
⑩祈望不改变就能使自己及事情变得更好,倒不如思考自己可以怎样改变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7、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①对事情只有一个方法的人,必陷困境,因为别无选择。
②对事情有两个方法的人,也陷困境,因为他制造了左右两难、进退维谷的局面给自己。
③有第三个方法的人,通常会找到第四、第五,甚至更多的方法。
④有选择就是有能力,所以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
⑤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
⑥没有办法,只是说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并不等于真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继续寻找和学习更好的办法。
⑦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
⑧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
⑨不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而且不只一个。
⑩“没有办法”使事情划上句号,“总有办法”则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回家,而不是这条路通不通,如果你真的想回家,那你总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8、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虽然有些时候理智上觉得不是最佳选择,但是潜意识层面觉得这个选择当时能获得最佳的利益)
①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最终都是为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
②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比如某些瘾,理智上觉得不好,但是潜意识觉得这样能给其带来好处,所以停不下来)
③因此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比如:自杀背后的动机也许是为了解脱痛苦,只是这个人不相信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解脱其痛苦了)
④动机不会错,只是有时行为不能达到效果(满足背后正面动机的效果)。
⑤接受一个人的动机,他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他/她这个人。
⑥了解和接受其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一个人改变其行为。(所以,尽量不要劝一个正准备自杀的人别自杀,而是要了解其动机是为了摆脱怎样的痛苦,帮助其找到比自杀更有效的方法来摆脱其痛苦)
⑦动机往往是在潜意识的层面,不容易在意识层面说出来。(所以有时候需要用与潜意识沟通的方法来了解自己潜意识层面的深层动机)
⑧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最容易的方法,是问企图经由该行为得到的价值是什么。(有些人买表为了给自己看,有些人买表是给别人看的)
⑨任何行为在某些环境中都会有其效用。(吃茄子、吃绿豆也能在某些时候防治某些疾病,但千万不要迷信,这不等于它们能在任何时候能防治任何疾病)
⑩因此没有不对的行为,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
9、每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①每一个人都有过成功快乐的经验,也即是说每个人有使自己成功快乐的的能力。(关键是你会不会调用这些经验)
②人类只用了大脑能力的极少部份,提升大脑的运用很多新的突破便会出现。(NLP神经语言程式学便是这样的一门学问)
③ 每一个人都可以凭改变思想去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④每天里遇到的事物都有能给我们成功快乐的因素,取舍全由个人决定。(懂得感恩的人总会看到这一天中值得感恩的事,思想负面的人则总会抱怨生活中令其不满的事情)
⑤所有事情或经验里面正面和负面的意义同时存在,把事情或经验变为绊脚石抑或踏脚石由自己决定。(心理辅导就是帮你把过去的经验都变成你的垫脚石)
⑥ 有能力替自己制造出困扰的人,也有能力替自己消除困扰。(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困扰最终都是靠自己解决的,心理辅导老师也只是外在的辅助而已,起主导作用的依然是你自己)
⑦成功快乐幸福的人所拥有的思想和行为能力,都是经过一个过程而培养出来的,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与其它人所具备的条件一样。(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像什么样的人学习)
⑧ 自己不信有能力或有可能,是使自己得不到渴求的成功快乐的最有效保证。(你相信你不行,你就一定不行,你的看法会局限你的人生)
⑨情绪压力困扰,本质上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人事物,而是由自己潜意识中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产生出来的。(就好像雾霾天气无法上学,有些人着急、生气,有些人感到开心)
10、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最能影响大局。
①灵活便是有一个以上的选择,有选择便是有能力。因此最灵活的人便是最有能力的人。(想想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哪个最灵活?)
②灵活来自减少行使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多凭观察而运用环境所提供的其它条件。(看看孙悟空在电视剧《西游记》续集里的表现,与之前25集相比,他是否变得更善于借助其他资源来解决问题了,而不是靠自己硬拼了?)
③灵活是使事情更快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亦是人生成功快乐的重要因素。(孙悟空不灵活,和师傅对着干,结果就是被念紧箍咒了,想想看你在处理什么问题时不够灵活,被谁念过“紧箍咒”?)
④灵活亦是自信的表现,自信越不足,坚持某个模式的态度会越强硬。(死犟死犟的人,往往是不够自信的人,他们往往会觉得接受别人的看法就等于自己被否定了)
⑤容许不同的意见和可能性便是灵活。
⑥在一个群体中,固执使人紧张,灵活使人放松。(且看电视剧《西游记》里面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那集,孙悟空和师傅各执己见,团队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⑦灵活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容许找出双赢的可能性(更进一步就是三赢) 。(《西游记》中“金角大王与银角大王”那集,孙悟空接受师傅建议背妖怪变的道士,心里知道这是个妖怪变的道士,但为了避免发生师傅怪罪,还是勇敢地背起了妖怪,然后想办法私下里解决问题,既维护了师徒关系,又能够做些事情让师傅远离妖怪的威胁)
⑧在沟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弃立场)。(孙悟空接受了师傅安排的工作,明白师傅的心思,但不会放弃自己保护师傅根本目的)
⑨流水是学习灵活的最好隐喻。
⑩灵活是用自己的步伐去作出转变,而固执则是在被逼的情况下作出转变。选择主动改变还是被迫改变,关键在你!
11、没有挫败,只有回馈。
①所谓挫败,只是指出过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提醒我们做出改变的讯号。
②挫败只是在事情划上句号时才能用上,只要你还再继续想办法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二字便不适用。
③挫败是指过去的事,怎样改变做法是指向未来。
④挫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提升自我的踏脚石。因为经验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础。(自信,来自能力被肯定)
⑤每次挫败都只不过是学习过程里修正行动的其中一步。(就好像每次师傅被妖怪抓走,都只是一次修炼和成长的机会)
⑥人生里所有的学习,都是经由不断地修正而达致完善。(就像学习使用筷子、骑自行车,都需要一个不断在行动中获得反馈、不断修正的过程)
⑦想要成功,首先要明确自己想要的“成功”究竟是什么?能给自己带来些什么? 如果真的想要这份成功,就要相信自己有成功的可能,然后找出需要怎样做,并采取行动。
⑧把每次挫败带来的经验教训掌握了,每次便都变成了学习。(这次经历是一次挫败经验,还是一次学习经验,关键看你怎么定义)
⑨对自己做的事不感兴趣,或者对自己做的事信心不足的人,其潜意识总是习惯性地在找不用干下去的借口,挫败二字便很容易冒出来。(猪八戒在《西游记》里的表现就是这样滴)
12、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其正面的动机。
①动机在潜意识里,总是正面的。潜意识从来都不会伤害自己,只是误会地以为某行为可以满足该动机,而又不知有其他做法的可能。 (想要自杀的人,也是有正面动力的哦,可能是想要立刻解脱其面对的痛苦,只是看不到还有哪些其他方法可以帮助其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②情绪总是给我们一份推动力,使我们想去摆脱某个环境或状况,情绪是为了使我们在该件事情之中有所学习,学到了我们需要学习的,情绪便会消失或减退。
③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
④接受动机和情绪便是接受那个人,那个人也会感觉出你对他的接受,因而更肯让你去引导他作出改变。(孙悟空后来变聪明了,能够接纳师傅的情绪,理解师傅的正面动机,同时坚持降妖除怪,师傅也越来越信任悟空的火眼金睛)
⑤任何一次行为不等于一个人,一段时期不等于一生。(不能因为孩子有一次偷拿大人的钱,就说他就是小偷,说他这辈子肯定会坐牢)
⑥行为不能接受是因为没有效果,找出更好的做法是两人的共同目标,能使两人有更好的沟通和关系。(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想要拿钱做什么,和孩子一起商量,找出以后如何用父母支持的方式来得到钱,满足自己的愿望)
⑦找出更好做法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动机背后的价值观。(孩子之所以不敢光明正大地和父母说他/她的愿望,反而要用“偷钱”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说明孩子担心自己在乎的价值不被认可,或者担心自己这种获得这种价值的方式不被认可,比如花钱去网吧获得快乐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