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热热闹闹、人来人往。
讲讲前面几个故事最近的发展吧。
及时止损《是深度挖掘一个职业机会还是该及时止损》中的那个男同事,终于底薪翻倍的去了别的公司,提离职前上预审会,回答问题依然敬业、专注。积极做好做成项目的后续档案归集,对经手的各项目的中后期工作井然有序地列出交接表。真是站好最后一班岗。
据说是曾经工作公司的大佬点名向目前拟去公司的大佬直接重点推荐的。圈子好小。
那个飞了金卡《实在不爽,就回家生孩子吧》的斗志昂扬的女战士,在南中国海边的圈里也有了新的office。
山高水远,江湖再见。
环境与核心能力并不矛盾,不浪费自己的时间吧。
那个40岁的应聘者《35岁以后,我们该何去何从》终究没来成。终面时面对领导的提问,一片木然,甚至有点不知所措。让我无从同情。也许太久在一个地方待着,已经忘记了面试、忘记了如何推销自己。年龄,反而没被提问。
同样,另外两个男同学也准备换工作,但是追求离家近、国企以及有职级及底薪均有要求。尽管背景还算不错,但是也几乎让所有的猎头为难。
工作经历,是自己经历处理问题等沉淀下来的优点,又成功的让人负重前行。
无关年龄、无关性别。
关于时间开销和学习激情《忙成狗的我该坚持学习么》,慢慢的早起、时间记录成为习惯,尤其是加入社群,看到所有人都在进步,自己也从没掉队(当然也没领先过),小小的焦虑在一天天中慢慢平复。咬牙坚持后,身体、肌肉都形成记忆。下一步梳理注意点。贪多嚼不烂。
坚持记录中再次总结,梳理一个脉络,将自己的所有概念建立链接,按照链接点,形成体系。
今天早上,群友分享老罗-罗永浩的《创业公司如何长期有意识地关注和接纳人才》中对招聘人才、网络人才长期的关注做法给我很多启发:关注流失的优秀员工、关注未来可接纳的人才、关注走下坡路的企业人才。人才来源的路径是除了现有的一次性的关注和网络外,加上了时间、环境因素。人与人的链接,尤其是优秀人才的链接必须主动、长期的关注。珍惜每次链接的机会、像猎头和咨询顾问一样的去建立自己的人才库和素质库。
这方面,还需我继续做更多的尝试。
沮丧和郁闷的是《人善被人欺》,果真好人难做。催债的和欠债的在不信任、谣言以及围追堵截中解释、诉求、道歉,但是谁的钱不是钱呢?我先做一笔烂账损失吧。权当现在这笔钱被我投资股票血本无归,免得天天想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好心情都散了。(只能这么想了。。。)
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