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几何abc
引.
问:汝何愿?
答:先生千古,历史明鉴。
一.
现已入冬,天亮的极晚,这时最适合回忆、思考。
每个人都得有几段故事,有个喜欢的人。
我也一样。
二.
想起我曾问过许多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印象最深的还属问他的那次。
那天夜很深,天边悬着一轮明月。
“他么?”
“嗯。”我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这——忠诚吧。”
“那你喜欢他吗?”我接着问。
他有些犹豫,说:“谈不上喜欢,但也不讨厌。”
我点了点头,望向窗外的圆月,星辰暗淡。
“你敬佩他?”我问。
“那当然了。”他答。
三.
我在寻找,也在思考。
为什么多数人只是敬佩他?
直到,她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
“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我愣住了,一时语塞,不知该说些什么,就像他那次一样。
“他么?嗯——是个——”
“什么?”
我沉默良久,再三考虑说出了几个词:聪明 忠诚 ,无私,心系天下,践行道义云云。
她听后很疑惑,道:“你是因为这些品质喜欢上他的?”
我心道:当然不是。
因为在我眼中,他还是个可爱调皮的孩子啊!
他年少时在山林中抱膝长啸,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他在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但在我看来,吹口哨这件事难道不能体现他的调皮可爱吗?
我甚至有时都希望他真的是个孩子。这样,他便不会那么累了,肩上背负的也不会那么沉了。
“看起来你的回答是No。”她掩面而笑。
“你猜对了。”我无奈道。
谁会喜欢一个严肃无趣的老臣呢?所以便只有敬佩吧。
“如果我没记错,你喜欢郭嘉吧。”我问她。
“是的。”她回答。
“为什么?”我又问。
“因为他吸引了我的眼球啊。”她再答。
好嘛,这算得上什么答案。但细想又觉得是最好的答案。不是因为什么品质,什么才华,只是纯粹的喜欢。
“奉孝他,虽然只活了三十七八岁,但是却比许多人七八十年的人生更精彩。”她脸上绽开笑容,道:“人生就该这样活。”
她一直活得比别人精彩。
从我认识她开始,便发现了。
四.
前阵子了解范仲淹。
问过一位长辈,为何敬佩范仲淹?
他说了一段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仁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是——”
他眼中清明,说道:“他的写照。”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一生的写照,又何尝不是诸葛亮的写照呢?
“给你讲个故事。”他说道。
我听后甚是愉快,忙道:“您请。”
这故事是这样的:明代洪武年间,范文从因违背皇帝旨意被判处死刑。朱元璋看到他的姓名籍贯后,急忙问他不会是范仲淹后人吧?范文从回答说自己是范仲淹十二世子孙,朱元璋便赐给他锦帛,免除他五次死罪。
“你猜那上面写的是什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嘿,你还真猜对了,不过你也只是猜到,范仲淹可是做到了。”他眯着眼睛看着我,“这就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这就是一个不朽的人。”
我点头附和。
这时,他起身,走到书柜前,我见他从第二层中抽出几张纸。
“那是什么?”我望向他问道。
他慢步走过来,说道:“范仲淹的《遗表》”
他放到桌上,那时夕阳刚好透过落地窗,映在那纸上,熠熠生辉。
五.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无论什么年代,乱世也好,盛世也罢,总有些人要承担重任。或许诸葛亮和范仲淹最让人敬佩的,是他们勇敢的承担了那份责任。哪怕再沉再重,也不放下,哪怕风雨兼程,也不停止。
也许这才是伟人吧。
六.
我背过抄过《出师表》,却并不觉得那是最感人的,在我看来最感人的莫属那一篇《临终遗表》。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内心感触之深,恐怕不仅仅是流泪那么简单。
七.
总有人问我历史是什么。也总有人告诉我,对待历史要客观。但我认为历史本身就是主观的。
他由人书写,由人传承。他是那些时代馈赠给我们的礼物,亦是那些时代保留给自己的记忆。
每位伟人,更是历史的瑰宝。
八.
天边有了光。
我在朦胧中仿佛看到了一个背影。
他迎着光,剪影中流露出坚毅,透着一种风骨。
寒风刮起他的衣袖,阳光照在他身上尽显神圣光辉。
耳边仿佛传来了《卧龙吟》的曲调。
“天道常变易,运数杳难寻。成败在人谋,一诺竭忠悃。”
“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
恍惚间,我觉得我是错的。他不可能是个孩子。哪怕历史重来,他还会选择那么做。
为什么?
因为他是诸葛亮啊。
哪怕历史重来,那些伟人们还会选择那么做。
为什么?
因为他们是他们自己啊。
因为他们要“道济天下之溺”啊!
九.
“你为什么喜欢诸葛亮?”
“因为他是诸葛亮。”
“就因为这个?”
“我是纯粹的喜欢,但不是纯粹的敬佩。”
十.
“你有什么愿望?”一友人问。
我答:“愿先生千古,历史明鉴。”
他不解,又问:“先生是谁?”
我笑而不答。
十一.
阳光下的一篇小楷引起了我的注意。
上面写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写于二〇一八年十二月
修于二〇二〇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