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轻禅
《三国演义》看过好多遍,如此不厌其烦的看这部分电视剧,说起来还是因为其中的人物,几乎每一个人物都让人记忆犹新。对于关羽这个人物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大意失荆州之后他拔剑自刎。如此气场与决绝,让人感到悲壮之余,竟也让人生出几分敬重。这是演义里的关羽,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吗?看过陈寿《三国志》的人肯定知道,这并非史实,而是后来的演绎。
其实,《三国演义》里很多关于关羽的事迹,譬如千里走单骑、温酒斩华雄,也非属实。至于关羽为何被奉为武圣、财神,更是要结合历史来谈了。近日,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就是从史实出发,结合历史以及人的信仰来讲述关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神坛的。《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是日本作家渡边义号所写。作为日本三国志学会事务局长,渡边义号从事《三国志》的研究工作多年,对中、日、韩等国家对关羽的形象颇有研究。虽中日韩三国有多处关帝庙,但日本人信仰关帝的少,韩国人却对关羽很喜欢,中国人对关羽的“义”甚是推崇,更是将关羽从普通英雄一步步推向神坛。
关羽究竟如何被推向神坛的?陈寿《三国志》描写关羽部分只有短短953个字,一方面表现了关羽的武勇,另一方面则批评了他的粗暴,这评价是冷静而公正的。之后,裴松对《三国志》进行作注补充,对关羽被杀的场景进行了否定,关羽并未当场被杀,而是后来斥骂孙权,被孙权处死。从这里,也看不出裴松对关羽过高的评价。
这也就意味着,从历史事实对于关羽的评价来看,不足以将关羽推向神坛。
那从何开始的?一切要从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开始。《三国志演义》对“义”进行了“演”绎,此处的“义”是《春秋》中的义,是作为劝善惩恶的标准。正因为这“义”字,“义绝”的关羽就渐渐演变成为故事叙述的中心,《三国志演义》成为宣扬“春秋之义”的文学作品。因此,在后续的各种版本中,渐渐虚构了关羽的各种故事,毛宗岗版本中有关于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之事。要说虚构的首战之功,那就是温酒斩华雄,因温酒斩华雄,关羽得到曹操的关注,这也为后续二人结下不解之缘做好了铺垫。
“义释曹操”多为后人称赞,但这也是虚构。不过这一虚构,大大提高了关羽在人心中的地位,关羽华容道释放曹操被称之为“大义”,究其原因,还在于关羽心中对曹操的恩。因关羽的“义”降汉不降曹,曹操为之动容而放过他,他得以回到刘备身边。这一前一后,皆体现了关羽的“义”。
虚构固然让关羽的形象大增,但自这到神化还有一定的距离。关羽之所有被人崇拜,甚至作为信仰,还与他死去之后的事有关。毛宗岗本记载,关羽在普净的帮助下成佛,之后还会显灵;演义中也有关羽死后化为鬼魂出现,为蜀作战的事。这些神乎其神的事,若是经过宗教与朝廷的宣传,其力量就不可小觑。
这就是致使关羽走向神坛的关键。其一,道教与佛教对于关羽的推崇,还为其设立庙宇,供人祭祀;其二,宋代以后,朝廷对关羽的宣扬,修建关帝灵庙,宋徽宗还将其封为“惠忠公”。至于“财神”这一称号的来源,颇为有趣。因关羽出生地在解县是中国最大的盐产地,靠盐发家的山西晋商信奉关帝,设庙供奉祈愿,从而得来“财神”一说。伴随《三国志演义》的普及,人们对故事中的关羽也甚为熟悉,尤其是清代乾隆帝的宣扬,将其追谥为“忠义候”。
由此可以看出,关羽的神化过程离不开虚构,更离不开宗教与朝廷,还有人们对“义”的信仰,这其中缺一不可。从人们的信仰来看,这是对“义”的追求,但从宗教与朝廷来看,这也是巩固自身势力的一种手段。正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强大势力的推崇,加之人们的信仰,关羽被神化也就不难理解了。
《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一书详细的梳理了关羽被神化的过程,这对于只看演义不看历史的人来说,或许应该一读,毕竟史实与虚构并非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