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些日子,就是老舍先生逝世52年了。
纵使老先生走了这么些年后,第二届老舍戏剧节又要开始了,他留下的《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仍然在舞台上连年上演。
高晓松曾在他的节目《晓松说》中坦言,自己心目中能称之为文学宗师的当属老舍先生。原因即在于老舍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师,笔下写的都是最本色、最熟悉的东西。
《活出自在人生》,集结的就是老舍先生60年来最本色的散文作品。
阅读此书,我们得以跟随这位老人,回顾他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思,于件件微小的事情中一窥他的真人生。
1、活得自在富有诗意
海德格尔说过这么一句经典的话:“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老舍便是一个能把生活过出诗意的人。
诗意生活离不开花,老舍很爱养花。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一开花就高兴,花一生病就难过,他就好似朋友一般地天天照顾它们。赶上暴风雨天气,那就得费劲地把几百盆花很快搬到屋里去,弄得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待到天放晴了,又得把花折腾出去,好不麻烦,但老舍乐在其中。
老舍爱植物也爱小动物们,对养鸽尤其熟悉。他在幼时便早早地跟着两个姐夫到鸽市去玩,接触了各种品类的鸽子。颜色、体型、相貌尽如数家珍。等到自己养鸽了,那更是趣事不停,因为总是要和邻居家的鸽子斗智斗勇,走路还想着看看天上有没有鸽子可以捡漏抓回家,往往没看路就容易摔个狗啃泥。
对于自己,老舍有这样一段自我描述:
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也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也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不过不可能了。
日子过成这番,也真是颇为闲适呀。
2、回顾此生,一世安稳
看似过着潇洒生活的老舍,其实童年并不轻松。
老舍出生那年,其母亲已经41岁了,而老舍生来瘦弱还险些夭折。在老舍还不到2岁那年,父亲舒永寿因参战伤重,最后不治身亡。
父亲的早逝给家庭带来巨大的伤痛,也留下贫穷的孤儿寡母们。虽有补贴,但全家也仍旧要依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来维持生活,生活勉强过得去,不至于饿死,但也绝谈不上富裕。
老舍在书中称,他真正的教师是他的母亲,虽然母亲不识字,但却给了他生命的教育。
母亲总是主动给亲朋好友帮忙,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吵架打架却都和她无关。母亲宁可吃亏隐忍,也不和人家斗气。然而,当儿女安全受到威胁,母亲的心则横起来,坚强如战士。这般可软可硬的性格,传给了老舍,影响他对一切人与事都采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做当然,但也不失宗旨和原则。
老舍先生在书中讲到:
多少人生中的小困苦小折磨使我丧气,使我轻看生命。可是,那个微笑与眼神忽然地从哪儿飞来,我想起唯有‘人面桃花相映红’差可托拟的一点心情与境界,我忘了困苦,我不再丧气,我恢复了青春。无疑地,我在她的洁白的梦中,必定还是个美少年呀。
即便此生不易,但老舍依旧称“回首此生,一世安稳”,字里行间见不着一句颓丧和埋怨的话。
据记载,老舍一家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莱帮子,放点辣椒油就是过年了,包顿饺子也搁不起多少肉。不过老舍的母亲总是充满自信地告诉孩子:“咱们的饺子肉少菜多,但是最好!”
因为母亲这般苦中寻乐的积极心态,老舍才能在即使贫苦艰难的情况下,也能对事清淡,安然自处。
3、处处为真的大小孩
如今的现代人似乎都活在面具下,朋友圈、微博晒得都只是个人生活的一小角,人和人聊天也是隔着几寸大的手机屏幕,表情包多到让人不知道什么是真实什么是伪装。
如此一来,更觉得老舍真得很,像个老小孩,无半句虚假话,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老舍直言说自己最怕一种人,即无聊的人,东拉西扯地和你聊天,心浅得很,但面皮却比墙还厚,和这类人待一块,只怕是“耽误了我的时间,而自杀了他的生命!”。
别人家喜欢在过年时说着各种吉利话,但他却觉得丢了一岁就是丢了,实在不愿说那些骗人的好话,还不如自我沉思,反省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多给自己一些责备话。
做为一个大作家,他直言自己不喜欢《三字经》和《百家姓》,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挨板子也不改口。他也直说自己不是随时都有灵感,写不出就是写不出。每到写不出文章的时候,老舍也会感到郁闷,甚至自己谴责自己是个废人。
你的自由、闲在,正是对你的惩罚,你一分钟一分钟无结果地度过,也就每一分钟如坐针毡!你不但失去工作与报酬,你简直失去了你自己。
老舍不吹嘘不自夸,说话直来直往,话糙理不糙,反倒是给他添了几分可爱,让人觉得他真挚不矫情,不做作。
这本书,写的是老舍先生的自在生活,语言朴实平淡,没有什么大道理,有些话还风趣得令人发笑,让人看得也是轻松自在。
可惜,读完此书,产生的最大悲伤即在于:如此这般自在、幽默、乐观的老舍先生,为何最终选择了投湖自尽,究竟是何等时代何等人事,能够逼得一个快乐的人儿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