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上:一、识How;二、析How;)(下:三、琢How)
我想,看到这里,许多伙伴仍然在想,“【I】到底该怎么写,才有意思,才符合要求?”
有些伙伴,或许会认为,“不就是原文照搬,语言重组一下,添加动词,说上首先、其次、最后字眼,简单至极啊!”
有些伙伴写了How出来,却得不到师父、教练、观察家的认可,认为理解和输出不在一个“频道”,或不在一条“逻辑线”上,学习者一头雾水,不明所以,心中也是暗暗不服的。
其实,这里面是因为学习者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受到一些思维“框架”的影响,但自己却被蒙在鼓里,不知真相而已。
受思维“框架”影响,不是坏事,不明所以,那才会坏了事。
我想,做过PPT演示讲稿的伙伴,都有这样一个经验吧:当我们选择有网格线、参考线、标尺显示的时候,更容易找准位置,也更容易实现版式设计的四个原则:对比、重复、对齐、亲密,视觉效果就出来了,PPT就显得有逼格一些。
写【I】便签的情形和输出要求,与片段来源方式和情境密切相关,仔细想来是有一定讲究的。
我以为,书写【I】里面的How,如果引入一些经典的“框架”拿来作为参照线、标尺来用-即我们按照一些自己日常少用,别人少有用过的思维、学习工具、套路去解析,会让我们的How写作有了方向感、层次感,写得高大上、看起来更有逼格一点,会有非常不一样的效果。
我们今天来看看,有哪些“框架”可以影响我们写出How:
一、自由片段/自由主题。任意、随机的片段,不指定拆解主题的片段,故事、案例、热点时事,均可视为自由片段,以及拆书家自己主动选择的兴趣主题。
下面,推荐几款一维“框架”。针对自由片段,学习者可以尝试用以下这些“框架”的各个细分层面(方向),去梳理贴合自己当前或未来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思路:
a.比如,在寻求突破方法时,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五个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人、机、料、环、法”,五个角度(Levels)去解读原文片段;
b.比如,在观察或者提问对话,寻求影响改变一个人固有理念的方法时,可以用迪尔茨《语言的魔力》的“环境、行为/习惯、能力、价值观/信念、身份、精神”六个层面(Levels)解读行为模式;
c.比如,在观察儒家文化笼罩下,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在如何进行修为时,可以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层面(Levels)来看应该如何修行;
d.比如,在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后面的需求时,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爱和归属感)、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面(Levels)来解析个人的行为;
e.比如,在提升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求多途径或方法应用时,经常面对的,是“我对人”:对自己,对他人(他人又可以分为:家人、朋友、上级平级下级之同事、熟人、陌生人、合作者、竞争者、敌人等);或者“我对事”:自己隐私、他人之事、组织之事、国家之事、社会之事等等,可以据此看看,应该如何采用同一个套路分对象进行区别对待。
f.比如,在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时,需要结合“三脑假说”提到的、人有三脑-认知脑、情绪脑、行为脑,得从三个方面(Levels)去影响、改变才会有效的假说理论支撑,去设计具体改变的内容和步骤。
g.比如,在所有关于人、问题、事情的处理上,都可以从“静态”和“动态”,或者“阴”和“阳”,或者“常量”与“变量”等角度,分两个方面(Levels)去考虑解决方案或措施。
自由便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自由地去发挥和徜徉在【I】+【A】书写的海洋里。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参考模型可用。请读者在评论栏里给大家推荐。
【小结】:自由片段,I便签在“框架”思维下,可以从“框架”的不同层面(Levels)去思考输出How。见下图。
第(1),普通、标准、妥妥的R-I-A便签写作流程;
第(2),引入了“框架”思维,可以从一个“框架”的n个层面(Levels)输出不同的How,以及对应的多个A;
第(3),没有从“框架”思维写I便签,但从无序的“框架”中输出不同的A,这是不合适宜的。
二、限定片段/限定主题。指在21天RIA便签训练营等指定片段的【I】便签书写;以及在类似全国共拆、指定书籍的指定主题拆书。
限定片段/限定主题的How输出,无疑,是受到外部客观条件限制的,比如选段内本身就包含了作者的观点、选题者甄选主题的,这就给学习者、拆书家想象力训练、思维训练设置了限制,可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
建议大家还是慎重处理为上。毕竟,大家的“作业”是要经得起教练或者现场的学习者检验的,还要经得起质疑。
有时候,互相都没有足够的机会,或者时间去回应这些质疑,这会让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RIA便签读书法的初级学习者,往往会犯第(3)个错误而不自知。这张图可以帮助初级学习者澄清,为什么在限定片段时,“这样就不行!”呵呵。
希望初级学习者,在训练的初、中阶段,还是坚持稳健的思维和书写、输出作风,也就是说,中间那款、最中规中矩的那一种写法,那一个Level。
暂时的“因循守旧”一点,暂时地“画地为牢”一阵子。既可以得到锻炼,也可以让教练和其他学员知道你知道了RIA便签读书法的方法。
三、推荐N维“框架”。上面的几种“框架”,“主角”是拆书家或者学习者,我们也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去输出How。如果我们把“主角”、“应用场景”,以及“框架”再稍作变换,输出的How又会变幻得多姿多彩了。见下图。
N维“框架”,实际上是三维“框架”:角色迁移、场景迁移、问题框架迁移,三个维度。相信如此一来,会给学习者、拆书家更多的思路和眼界,来面对我们身处的世界。
面对同一段语言文字:
有人看框架、逻辑;
有人看文笔、文风;
有人看人物、故事、情节;
有人看用词、用语(虚词、语气词、标点符号之用法,许多伙伴还有中学时读鲁迅的文章的深刻记忆吧);
有人看细节描述、景物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人物性格描写。(可参考《这样读书就够了》,P182-186“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案例。)
I便签,I环节,不管如何写,如何讲解复述,始终都要围绕它的终极目标,即服务于对象,服务于主题,服务于学习目标和行为改变。
如果,我们刻意用N维“框架”来练习源源不断输出How的技巧,练习越多,将来我们想做某个主题的拆书课时,可供采用的片段就越多,或者同一本书、同一批片段,你能给出的拆解主题也越多,别人眼里只看到1个How、1个主题,你却平淡而又神奇地看到了N个How、N个主题。
随主题,你片段可信手拈来;随片段,你主题可信口而出,这会让你的拆解更出人意料、更精彩纷呈啦。
【小贴士】:
1、虽说从一个How到了无数How,但并非说每个How 之间就一丁点儿没有关联,或者几个How不可合并为一个How,或者每个How对当前的我们都有价值去实践、去牢记。
2、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甄选,采取“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有则改之,无则备急用”的思路来处置,并非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牢记,“样样懂”,也可能“门门瘟”。
四、案例讲解
平常我看到,许多伙伴在选择拆页时,喜欢选择与“自我管理”有关的片段,即“我面对”的是“自己人”或者“隐私事”,比如关于情绪平复、愤怒控制、觉察、反思、时间管理等等。
那些需要在电光火石之间、瞬间脑力激荡出来的“自我管理”策略,除了“自说自话”、“自说自画”的形式外,学习者在现场的行为,很难证明自己已经能够运用片段里描述的How技巧来帮助到自己。如何证明学习者实现了学习目标?得有表现性行动。见简书《我有一个学习目标射击师“萝卜坑”,入你眼了吗?-客户思维,让学习目标更具表现性》。
对此,我建议的策略是,进行角色迁移、场景迁移,让学习者把同一个How运用到教练(或情绪辅导顾问,心理辅导师)对客户的服务、老师对学生的辅导过程中去。
借助学习者扮演教练/顾问/老师角色,通过提问、对话的辅导形式,来演示学习者能够当场运用这些处理步骤来达成目标。
另一个案例,就是“一鱼三吃”啦。见(上)。
最后,让我想起盲人摸象的故事。摸象的人,根据手之所触得出不同结论,我们认为很Low,是因为对方受制于努力、行为、环境、经验、认知。如果我们给予对方(学习者)更长时间、活动范围、安全保障、指引、提示、体验、教导,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我有点厌恶那个设这个局,以及拍下这一幕的人了。
欢迎讨论,提问。也请不吝指正。您的点赞、评论、分享,当然包括打赏,将激励我写更多、更好的关于拆书技能主题的简书文章。
这里是拆书帮成都蜀汉分舵三级拆书家 杨聚东 2018.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