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你自用的车子不是你的资产!》中,我们了解有不少非工作收入的来源种类。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入手构建自己的非工作收入呢?
1
非工作收入类型
相信看过上一篇的读者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不过我们还是先了解一下,我们可能获得哪些非工作收入:
银行利息
股票股息、债券利息、基金分红等
房产的租金
房产的升值
流量带来的广告费
知识产权带来的稿费、版税
企业盈利
他人捐赠
专利费
当然此处仅仅罗列了部分非工作收入来源,如P2P理财、借贷等未列入在内。
那么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哪些非工作收入来源最适合我们进行构建呢?
几乎每个人都有将钱存过银行的经历,那么把钱存在银行获取利息是不是一个合适的方式呢?
从中国人民银行的历史数据中看到,定期存款五年基准利率最高是在1993年7月11日,达到了13.86 %,但经过多次降息,最后公布的数据是在2012年7月6日,仅仅为4.75%。可是现在还有这么高的利息么?更重要的是,跑得赢通货膨胀么?
这样看来,银行利息并不是比较合适的非工作收入来源。
2
通货膨胀率
10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2.1,水平同比上涨2.1%,看上去通胀比率是不是很低?把钱存在余额宝都能够覆盖掉了。
但是通过M2增速和GDP增速计算得到的通胀率约为6.4%,通过社保基数估算出来北京市的通胀率约为11.6%。
这两个数据摘录自文章:《可怕的真相:真实的通胀率竟然这么高》。
所以说,没有10%的年化收益率,我们怎么有信心说自己能抵御通货膨胀呢?
3
低门槛和抵御通胀
房产、流量、知识产权、企业、专利,这些非工作收入来源的门槛一个比一个高,对于很多人而言,都还可望而不可即。
那么什么样的非工作收入既门槛低,又能抵御通胀呢?
有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前面罗列出来的非工作收入,大致上是按照准入门槛由低到高从上往下排列的。
除了银行利息之外,下面就是证券市场投资收益,其准入门槛仅次于银行,是一个不到1000元甚至更低金额就能构建的非工作收入来源。我们可以从今天的点位看一下证券市场的长期收益率(详细的计算这里就不赘述,大概就是点位涨幅和时间差的指数计算):
上证指数:
1990年12月19日:113.1
2016年12月4日:3243.84
年化收益率:13.79%
沪深三百:
2005年4月8日:1003.45
2016年12月4日:3528.95
年化收益率:11.38%
中证500:
2007年1月15日:1986.54
2016年12月4日:6520.97
年化收益率:12.77%
这几个指数的年化收益率轻易就跑赢了通货膨胀,这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从证券市场获得的长期收益。
当然,除了上面罗列出来的非工作收入之外,肯定还有其他更加适合你,可以优先去构建的非工作收入,但是那就需要自己去探索与挖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