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请客吃饭很少不用酒,所以有时“饭桌”亦可称“酒桌”。考虑酒量与对酒的兴趣这两个因素,酒桌上的人大致可分这几类:一、嗜酒而善饮者;二、不嗜酒而善饮者;三、不嗜酒又不善饮者。第一类人,举起酒杯气冲天,独领风骚;第二类人,犹抱琵琶半遮面,后发制人;第三类人,王顾左右而言他,躲躲闪闪。我呢,不用说自然是属于第三类——既不爱喝酒又喝不了酒。所幸我一般也就是与亲戚、同学或者师兄聚会,圈子狭窄而友善。所以,在酒桌上,我总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存在——不喝酒,不刷存在感,只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品味佳肴上。
“忌惮”这个词可以用来概括我对酒的态度,因为我知道,世界卫生组织早将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了。看别人喝酒,我老是担心,怕他的肝和胃会受不了。我从不劝人喝酒,在酒桌上,有人客气,向我敬酒,我一定要加一句:谢谢,不用真喝。在我家里,有客人来,我是从不敬酒敬烟的。我的想法很简单:烟酒有损健康,我给你烟酒,不是害你吗?先生讥我“不通世务”,我自谓“坚守原则”。不过,“原则”也有土崩瓦解的时候。有天,一位客人驾到,眼看满桌的菜上了,几双筷子也摆了,酒瓶还没出现,就笑嘻嘻地说:“钱老师,把你家的好酒拿出来分享一下嘛!”您说,面对这样的性情中人,我再去宣讲世卫组织的研究成果,岂不是太煞风景了吗?
我也尝过酒,觉得辣辣怪怪的,真不好喝。果汁酸酸甜甜,多可口,茶水、纯净水也不错呀,有些人为什么不喝这些好喝的饮料偏要去喝难喝而有害的酒呢?庄子的好朋友惠子有名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个著名的问句,也许可以揭示我产生困惑的原因吧。
我只能保证自己绝不劝人喝酒,但管不着别人。劝人喝酒可算此地酒桌文化之核心。桌上,酒酣耳热,气氛渐趋热烈,这时焦点往往集中到一两个人——一般是酒量大或者虽喝不了很多酒但很有趣的人——身上,大家纷纷起身敬酒,说话,其核心内容一言以蔽之,无非就是:这酒你得喝。这种场合,被劝者往往很难招架得住。我听着满桌劝酒词,开始还觉得新鲜有趣,后来看到被劝者已经喝得语无伦次,歪歪倒倒了,就开始害怕担忧起来。更可怕的是,这时被劝者往往反被动为主动,嚷嚷着:快开酒瓶,快倒酒,我还能再喝几杯……
劝酒的理由五花八门,你如果略有酒量,人家就会说:正好发挥特长啦!你如果不会喝酒,人家就说:酒量也是要练的呀!所以,横竖你得喝。我在酒桌上也常被人劝酒。有人对我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你一个学中文的,不喝酒对得住诗仙吗?还有人说:你n年前喝过酒,今天不喝就是瞧不起我。我琢磨这些说语,总感到逻辑上漏洞太多,不过,酒桌不是讲逻辑的场合吧?所以我也不多辩解,实在推不过,我就说:我不爱喝酒,这是事实,非要我喝,我提前退席,好吗?
我用这一招,屡试不爽,到现在,基本上没人指望我喝酒了。我得意地把成功经验传授给先生,不料他很不屑:“这不是耍赖吗?女人的招数,男人不好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