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来越多的90后步入职场,这批年轻人(包括我)在和职场生活摩擦过程中,似乎并没有像以前几代人那样顺畅。于是我们看到了关于90后的各种讨论:90后为什么那么爱辞职?90后怎么不喜欢讨好领导了?新公司为什么留不住90后?我就骂了他一句,为什么第二天就不来上班?
在关于90后的讨论甚嚣尘上时,人们发现了一群更有趣的群体:职场中年中产阶级。最近有一个段子特别火:“你别骂那些年轻人,因为他们会随时辞职的,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有房有车的中年人”。
看到这句话我还是挺心酸的,毕竟作为一个有房贷有孩子要养的90后中年人,上面两条讨论的反差,也正是我内心的落差。毕竟在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幻想是去环球旅行,还是去海外留学。在职场几年,真的是越来越怂。
或许,中产阶级的中年危机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最近在韩国上映的一部影片《目击者》,更是把中产阶级的“怂”刻画的入木三分。这部电影里的男主角,在自家目睹了一场残忍的杀人案,但出于各种考(song)虑(bao),竟然当着警察的面都不敢指认凶手。最后坏人都欺负到自己家门口了,还抱有幻想,不敢报案。看完全片,在调侃中年人胆怯懦弱的同时也有许多反思,一个身处各种社会关系下的人,面对外来的威胁,或许都会像山鸡面对威胁时一样,把头钻进土里吧。
电影的男主角韩尚勋是一个外人看来的成功人士,他在一家大公司上班,有漂亮的老婆和可爱的女儿。最近他努努力贷款买了一栋公寓,那个公寓是当地人眼中有钱人才买得起的高档小区,依山傍水,早上起来吹个口哨就能听到山里喜鹊的回应。在我们开来,他的生活状态是很多人都向往的吧。
可是有一天,一场发生在小区里的命案改变了这个男人的生活轨迹。那天,同事得知他买房的消息,非要让他请客。凌晨2点钟,酩酊大醉的尚勋回到家里,沉浸在同事羡慕眼神中的他意犹未尽,独自在客厅喝着啤酒。这时候楼外的一声惨叫打破了他的醉意,他循着声音走到阳台上,刚好目睹了一个罪犯用榔头活活把一个女孩敲死。刚好在这个时候,上卫生间的妻子打开了客厅的灯,这灯光刚好让凶手看到,于是男主一家,就成了凶手眼中的目击者。
第二天,尚勋来到案发现场,随后的几天他一直在忐忑中度过。随着警察调查的进行,尚勋和另外两个人成了案发当时仅有的三个目击者。与此同时,尚勋也发现凶手一直在小区周围游荡,并且凶手已经知道了尚勋就是目击者。他本来有机会报警并且指认凶手,但在目睹了另一位目击者被杀,以及凶手拿妻女的生命威胁下,他还是选择了沉默。
最终,自己一再退让依旧没能换来安全,凶手对他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在老刑警的鼓动下,他终于勇敢站出来指认凶手。但这并没能换来家人的安全,凶手从警察的逮捕中逃脱,并前往尚勋家中复仇,为了保护家人安全,尚勋追着凶手来到家旁边的山上决斗。一场大雨让整个山体发生了泥石流,这个曾经凶手藏尸的山坡,竟然埋了许许多多凶手曾经杀害的人。
这部电影对中产阶级的讽刺,不仅仅停留在男主一个人身上。因为电话信息泄露,他的同事面对铺天盖地的推销电话都点头哈腰,因为怕自己说话惹怒了那些推销员而招来报复。小区的居民,在案发以后因为怕杀人案影响小区房价,竟然集体拒绝警察调查和媒体曝光。影片结尾,经历了这场灾难的男主,在一个雪夜搬家离开这个小区,临走之前,他在小区大喊“救命啊”,换来的依旧是集体的冷漠。一场泥石流冲出了太多冤死的灵魂,人们的冷漠却依然没有被唤醒。
联系当下中国的很多社会热点,这部电影反应出来的社会问题还是反思的。不过,如果故事发生在内地,更应该讽刺的,不是懦弱的中产阶级,而是那些整天精虫上脑的键盘侠们。想想他们在网上义愤填膺慷慨激昂,如果事件发生到自己头上,他会怎样选择呢?
事实上,这部电影真正的看点在于悬疑和惊悚元素的运用。如果从实际角度出发,影片的剧情有很多瑕疵。对于看惯了现实题材犯罪片的内地观众而言,这种强设定的悬疑惊悚片很容易让他们出戏。但影片有一个潜台词,就是观众和创作者都认可这样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影片的惊悚氛围很到位。一个向幽灵一样盘旋在你生活周围的人,和你随时都有机会却最终选择认怂的男主,这两条线的相互矛盾,构成了影片氛围和故事推进最大的看点。从这一点看来,这部影片已经做的相当不错了。
看片现场,我看到好多人刚看完就拿出手机在豆瓣上打分,打开手机果然发现很多最新的评论。现场与编剧的交流环节,很多影迷提出了反派人物不够立体、人物动机等问题。看到这些问题真是觉得可笑,作为一个观众,你自己没有get到影片的看点,还要拿你那些不成熟的评价标准来点评。可怕的不是无知,而是自己一知半解还要以为很懂的样子。不得不说,很多人至今没有搞懂艺术夸张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寂静之地》上映的时候,一群人研究电影的bug,难道不觉得很蠢吗?
每个观众,都是电影的目击者,但比起中产阶级的沉默,键盘侠们瞎带节奏显然危害要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