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开篇,作者介绍了他6岁的时候开始他的画画兴趣,结果却被一次次大人的现实建议浇灭了那个兴趣的火焰。大人们总是关心想当然认为孩子需要具备的技能,被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磨平的平淡无奇的思想和功利的眼睛所展现的场景,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忽视了孩子在纯真年代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穿越时空的创造力。想想为什么诺贝尔奖在中国产生的少之又少?想想为什么中国现在复制比创新多,做为一代代成年人对于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扼杀,又怎会造就新的有创造力的下一代?
做为父母长辈以及成年人的我们,应该想想该如何让自己冲出自己的思维禁锢,如果身边恰巧有个天真的孩童,我能说的就是恭喜,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眼睛和视角,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审视我们已经渐无色彩的思想,通过充分体会和赞赏鼓励孩子的想象力,来重新为我们自己的思想涂上色彩。
上述说起来相对比较抽象,到底如何来实现呢?尊重和倾听是必不可少的,放低姿态是必需的。只有我们可以放低姿态,真正的理解和倾听孩子们的言语,体会他们行动的内涵,我们才可以与他们保持较一致的视角,通过他们的眼睛看世界,也就自然而然地保护了他们的想法和创造力,保持他们本身的兴趣和需求,很多天才的培养在于不断强化孩子的兴趣点,相信我们的这一代才能借助孩子来重塑我们自己,也为下一代保留了一份纯真的想象空间,打开了创新之门。
以第一章中作者描述的场景为例,来看看如何沟通与倾听,才会更好:
孩子有非常奇妙的想象力,但是表达方式却跟大人有所不同。在本章节中,当孩子拿着自己的画询问大人的时候,如果采取以下的沟通方式,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
孩子:快来看我刚画得这副画。
大人:哇,真棒,你能告诉我你这副画里画的是什么?
孩子:是一个肚子里有个大象的蟒蛇
大人:哦,原来肚子里有大象的蟒蛇是这个样子的啊,你能告诉我你那里来的灵感么?
孩子:我从《真实的故事》这本书中看来的,那里有一条蟒蛇吞食动物。(他甚至会将书拿来指给大人看)。然后,它吃完东西,就不能动弹了,我就想到它吞掉大象后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大人:哇,你太棒了,你画的确实就是一只蟒蛇吞食了一只大象,你非凡的想象力,和完美的表现力,真的让人刮目相看呢。
我相信孩子听到这些话,会非常雀跃,往后会更多的创作更棒地作品。而大人也了解了孩子的思想世界,修正了自己的视角,与孩子共同成长。
附原文第一章如下:
当我还只有六岁的时候,在一本描写原始森林的名叫《真实的故事》的书中, 看到了一副精彩的插画,画的是一条蟒蛇正在吞食一只大野兽。页头上就是那副 画的摹本。
这本书中写道:“这些蟒蛇把它们的猎获物不加咀嚼地囫囵吞下,尔后就不 能再动弹了;它们就在长长的六个月的睡眠中消化这些食物。”
当时,我对丛林中的奇遇想得很多,于是,我也用彩色铅笔画出了我的第一 副图画。我的第一号作品。它是这样的:
我把我的这副杰作拿给大人看,我问他们我的画是不是叫他们害怕。
他们回答我说:“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
我画的不是帽子,是一条巨蟒在消化着一头大象。于是我又把巨蟒肚子里的情况画了出来,以便让大人们能够看懂。这些大人总是需要解释。我的第二号作品是这样的:
大人们劝我把这些画着开着肚皮的,或闭上肚皮的蟒蛇的图画放在一边,还 是把兴趣放在地理、历史、算术、语法上。就这样,在六岁的那年,我就放弃了 当画家这一美好的职业。我的第一号、第二号作品的不成功,使我泄了气。这些 大人们,靠他们自己什么也弄不懂,还得老是不断地给他们作解释。这真叫孩子 们腻味。
后来,我只好选择了另外一个职业,我学会了开飞机,世界各地差不多都飞 到过。的确,地理学帮了我很大的忙。我一眼就能分辨出中国和亚里桑那。要是 夜里迷失了航向,这是很有用的。
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我跟许多严肃的人有过很多的接触。我在大人们中间 生活过很长时间。我仔细地观察过他们,但这并没有使我对他们的看法有多大的 改变。
当我遇到一个头脑看来稍微清楚的大人时,我就拿出一直保存着的我那第一 号作品来测试测试他。我想知道他是否真的有理解能力。可是,得到的回答总是: “这是顶帽子。”我就不和他谈巨蟒呀,原始森林呀,或者星星之类的事。我只 得迁就他们的水平,和他们谈些桥牌呀,高尔夫球呀,政治呀,领带呀这些。于 是大人们就十分高兴能认识我这样一个通情达理的人。